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2)
2025-04-30
Ding等[9]将SCs和NSCs联合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半横断处,与单纯移植NSCs组对照,结果显示实验组的NSCs比对照组迁移的更远,分化为神经丝蛋白染色阳性神经元样细胞的数量比对照组的多,并且有较长的突起长出,表明在脊髓损伤处,SCs可促进移植的NSCs存活、迁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Li等[10]采用体外培养胚胎脊髓源NSCs和SCs,将两种细胞共同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NSCs在脊髓内的分化情况并BBB评价大鼠行为学功能的恢复程度,发现NSCs与SCs共培养可促进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更好的改善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障碍。
Guo等[11]将NSCs和NT-3基因修饰的SCs联合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全横断处,通过研究发现,部分N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且在NT-3-SCs与NSCs联合组中分化的比例最高;移植的细胞可以增强残存在感觉运动皮质内锥体层的的神经元的存活能力,从而证明了联合移植治疗SCI的可行性。
3.3 NSCs与督脉电针联合治疗SCI 电针具有针刺和电刺激的双重治疗作用。研究发现,电针治疗SCI可以降低损伤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素(ET)、一氧化氮浓度[12];降低脊髓损伤组织中的氧自由基的含量[13];促进神经再生微环境中LN的表达和产生,对其内在的再生潜力有积极的引导作用[14];产生拮抗内生性损伤电流而降低Ca2+、Na+和含水量,稳定膜结构,增加线粒体酶活性,阻断脊髓继发性病变,保护脊髓神经轴突的蜕变,促进神经轴突再生[15];能上调bcl-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保护神经细胞[16]。曾园山等[17]指出督脉电针可能通过促进受损伤脊髓组织细胞的代谢过程,引起细胞膜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升高,使ATP生成cAMP增加,从而激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蛋白激酶A的级联反应,在增加细胞代谢的同时,启动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生长因子等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从而促进脊髓内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和分化,以及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存活及其轴突再生,重建神经通路,恢复脊髓功能。
崔晓军等[18]通过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巢蛋白(Nestin)表达和后肢功能的影响发现,经过督脉电针治疗后,Nesti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并且增加的Nestin 阳性细胞数与神经功能的改善平行,表明督脉电针能使大鼠损伤脊髓的神经干细胞的标记蛋白Nestin大量表达,并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的再生修复和功能恢复。
李晓滨等[19]联合应用督脉电针与NSCs移植治疗的脊髓损伤大鼠,发现大鼠后肢关节和肌肉活动、后肢攀爬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峰峰值,以及后肢肌肉萎缩程度等指标都得到较明显的改善,表明督脉电针治疗与NSCs移植之间有较好的协同作用,从而为继续研究督脉电针与NSCs移植联合应用促进脊髓全横断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结构基础及其分子机制提供行为学依据。
3.4 NSCs基因治疗 NSCs在体内的分化方向主要决定于宿主移植部位的微环境,如何调控微环境中的神经营养因子,是诱导NSCs定向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NSCs基因治疗为调控微环境中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基因修饰使NSCs表达外源性基因,然后将其移植到受损部位,使它们分泌大量的治疗性神经营养因子,以提供利于神经元生长的微环境,并促进神经再生与功能恢复。
Kamei等[20]通过将特定培养的神经祖细胞(NPCs)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体内,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发现,NPCs可以分泌BDNF、NT-3、NGF等神经营养因子,促进了皮质脊髓的轴突生长。
Qin等[21]通过研究SCI后内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发现NGF、BDNF、NT-3在损伤后明显的增多,NGF含量在手术后7 d达到最高峰值,BDNF和NT-3在手术后3 d达到最高峰值,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发现损伤组大鼠后肢功能在手术后7 d明显改善,表明在SCI修复中各因子在不同时期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