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微课程设计(2)
2025-08-02
应用过程
1.第一环节:课初检测
上课伊始,笔者快速检测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情况,并作评价。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检测不但毫无负担,而且对他们的自主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学生经过自身努力掌握学习内容,有很大的成就感,同时树立了学习自信心。
2.第二环节:提升练习
(1)比角练习
翻转中的课堂是内化知识的地方,有梯度的练习才能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运用知识。挑战有难度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还能促使其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里提升练习的设计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课前所学的知识,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能够找到钟面上的角,并能够比较角的大小,这也是在明确了影响角的大小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完成上述任务后,笔者要求学生先组内交流,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以促进同伴互助协同发展。展示交流时,笔者要求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和其他同学互动,使之能在质疑与思辨中进一步内化知识。同时展示让学生感觉在扮演教师的角色,更充满自信。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学会倾听,学会思考。
(2)数角练习
数一数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设计了两个练习,分别是数一数多边形中的角和由一个点引出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中的角。前者相对简单一些,在学生独立解决并交流结果后,教师再追问三角形中有三个角,四边形中有四个角,五边形中有五个角,那六边形、七边形、十二边形各有几个角呢?帮助学生联系旧知,完善知识网络体系。后者相对难一些,里面还包含了由两个小角拼成的一个大角。学生完成后,再在组内交流看法,同伴互动协力找出图形中所有的角,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并且信心十足。 在提升练习的过程中,从知识方面而言,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角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能力方面而言,展示与交流的过程,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第三环节:协作探究
提升练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协作探究比较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上的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是难点,但日常课堂因为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而在这里可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选择对象比较,并在操作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学生对“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没有关系”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第四环节:展示评价
展示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台上汇报、台下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解决都更深入,对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对各个小组从探究形式、同伴互助、汇报情况等方面做出评价,肯定优点,指出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希望。
评价与反思
1.能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责最初的定义,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的人。翻转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即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寻找答案,自主发现问题后再去解决问题。
2.能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在《认识角》这一课中,笔者在微视频中展示了角的实际物体图片,然后抽象出角,再动态标出角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口述角的定义、顶点、边的概念。把这样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学生不仅能够看到而且能够听到,通过微视频的步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突破了重难点。
《认识角》微课程设计(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