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在 《重版更名汉文文言修辞学序言》 中特地补记这一点: “今按张说是矣, 然喻帝位何以必用鹿字, 此必有其故, 而张氏未及, 是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也。余谓鹿禄同音, 此以鹿双关为禄也。 《论语 · 为政》 篇曰 ‘子张学干禄。 ’ 集解日 ‘禄, 禄位也。 ’ 然则秦失其鹿即秦失其禄, 正谓秦失其位耳。以上文用鹿字, 故下文用逐字承之也。……此二事为语音双关, 卷中偶失载。 ” 他把 “秦失其鹿” 作为 “语音双关之例” , 第一次明确指出了这一句中 “以鹿双关为禄” 。
据了解, 近年来, 对于 “秦失其鹿” 的修辞格, 学界还有一些讨论。作为高中生尽管不需要研究得如此深刻, 但作为教材, 在表述方面一定要科学规范。首先作为常用成语, 作为提高学生语文修养的知识点, 此处注释非但没有必要回避, 而且更应表述清楚, 我们可以用“一说谐音, 一说比喻” 的形式表述, 把不同的观点收录在教材上供学习者参考, 如此安排不仅可以体现教材善于吸取前人及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 而且这一让学生自己去体味研究的过程, 也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或者我们就直接避开争议, 遵照当下众多权威词典的 “比喻” 表述, 至少也可使得该注释不再前后矛盾。
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 以公益之心为第一标准, 以学术领先、 人才互补为基本准则, 汇集众多语文教育改革的权威专家、 优秀教师, 编写出了这套教科书, 成为全国一纲多本、 百花齐放的成功典范。苏教版 《 〈史记〉 选读》 无疑是权威的、 科学的, 但在品读推敲之际, 总觉得有白璧微瑕, 不吐不快。在此提出管见, 求教于编者与方家。
作者单位: 江苏无锡市湖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