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史记〉选读》指瑕

2025-08-08

刘文超

笔者作为 《 〈史记〉 选读》 教材的使用者, 对其要体现的以人为本、 遵循规律、 注重整合、 引导学习、 倡导开放、 立体构建等新课程教学理念爱之深切, 对其独特的集聚性突破式阅读模式十分欣赏, 但在教学实践后也产生了些许想法, 认为有些地方还值得商榷。

一、 “奇” 字是意动还是使动

在教材 《高祖本纪》 中, 有一句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 教材对该句中的 “奇” 注释为 “异, 使与一般人不同。 ” 按字面上理解, 这里把 “奇” 看作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对该句的解释是, “你起初总认为自己的女儿与一般人不同, 一定要把她许配给贵人。 ” 这里又把 “奇” 看作了意动用法。并且, 在教材的 “积累与运用” 专题中, 对学生还进行了 “奇” 字活用情况的考查, 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清楚该句 “奇” 字的活用情况。

我们的教学参考书没有把原句中的一个重要实词“欲 (想要) ” 翻译出来, 也许译者也认为加上去了以后翻译得不大通顺, 比较别扭才把它删掉了。如果我们把 “奇” 看作意动用法, 那么该句则应直译为: “你起初想要认为这个女儿与一般人不同, 一定要把她许配给贵人。 ” 这句话所传达的信息是: 因为吕公认为小女儿本身就不同寻常, 所以才要许配给 “配得上” 她的贵人。既然吕公已对小女儿 “认为” 了, 觉得女儿已经不同寻常了, 何必还 “想要” 她不同寻常呢?

若是按照书下注释, 把 “奇” 看作使动用法, 该句则应直译为: “您当初想让这个女儿不同一般, 嫁给贵人。 ” 这句话对我们传达的信息是: 吕公认为女儿比较寻常, 因此起初就希望她以后变得不同寻常, 考虑通过嫁一个贵人的方法, 让她达到区别于常人的目的。若以此直译的话, 语句较为通顺, 结合上下文内容看, 也比较符合逻辑。

许嘉璐主编的 《二十四史全译》 , 是公认的权威译本, 本书的 《史记分册》 对该句的解释是 “您当初想让这个女儿不同一般, 嫁给贵人” 。看来这里也是把 “奇” 看作了使动用法。

二、 “秦失其鹿” 修辞格是双关还是比喻

在 《淮阴侯列传》 中, 有一句 “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 。教材对 “鹿” 的注释为: “与 ‘禄’ 谐音, 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

细究这个注释, 有其表述不佳之处, “与 ‘禄’ 谐音” , 显然不是在对 “鹿” 进行注音, 言外之意是想告诉读者, 此处 “鹿” 的意思与 “禄” 有关, 修辞格为谐音双关。然而后半句又指出修辞格为比喻, 这样前后矛盾的注释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 ” 最早见于 《汉书·蒯通传》 , 最早从修辞格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分析的是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的 《汉书注》 , 该书引张晏的话曰 “以鹿喻帝位” ; 宋代的训诂学家裴骃的 《裴骃集解》 , 也引张晏的话曰: “以鹿喻帝位也” 。他们都认为运用了比喻修辞格。直到现在, 凡是涉及到这句话的解释, 统统都视为比喻修辞格。如 《汉语大词典》 解释说 “鹿” , “比喻政权或爵位” , “亦比喻掌权的人” ; 王力的 《古代汉语》注解说 “鹿, 比喻帝位。 ”

这句话流传下来, 演变出三个成语 “群雄逐鹿” “逐鹿中原 (中原逐鹿) ” “鹿死谁手” 。查阅 《汉语成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等几本权威词典对这三个成语的解释, 尽管它们对 “鹿” 的释义大同小异, 但都认为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苏教版《〈史记〉选读》指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探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