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点思考(2)

2025-08-08

不少参考资料解释首词都指向作者触景生情、 借古抒怀,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感慨和郁闷。

其实, 情感真的就这么简单吗?深入到字里行间,你会发现, 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真是百感交集。随着滚滚东去的浪花, 词人却看到了千古风流人物, 如一世之雄的曹孟德, 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 终究免不了死亡的命运。强烈的历史虚无主义, 刺激着苏轼脆弱的神经, 他的心里更多的是一种落寞、 孤寂和失望。

“乱石穿空” 几句, 不只是作者寄情山水的喜悦之情, 更流露出一种得过且过的隐忍与苟且。苏轼的伟大之处, 就是把自己隐藏在一个精神贵族的面具之下,让你死心塌地地认为他是一个乐天派, 是一个接地气的高贵的平民。实质上, 很多人都被苏轼给欺骗了。 “梦绕云山心似鹿, 魂飞汤火命如鸡。 ” 苏轼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恐惧, 这种矛盾的心理跃然纸上。苏轼面对 “乌台诗案” 这巨大的人生灾难, 他怎么可能若无其事呢?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直生活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 苏轼身处黄州, 远离朝廷, 虽精忠报国, 到头来却是一厢情愿。

在事业和家庭面前, 绝大多数男人最看重的依然是事业。在苏洵尚未得志的时候, 苏轼一直接受母亲的教育, 在母亲思想的影响下, 苏轼从小就有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苏轼在散文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中说母亲 “生而志节不群, 好读书, 通古今, 知其治乱得失之故” 。母亲的言传身教, 让后来走上官场的苏轼, 总是千方百计的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努力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可是“乌台诗案” 彻底颠覆了苏轼的三观。改革或是守旧,一旦上升到政治的角度, 就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利益博弈。不可否认, 苏轼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 苏轼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智的政客。所以, 在这场不见刀剑的搏杀中, 他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谪居黄州的苏轼所能做的, 也只不过是寄情山水、 放荡江湖了。

可是苏轼骨子里那种忠君报国的思想是改变不了的。赤壁之战, 周公瑾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 何等的儒雅!想想自己, 不也曾风流天下!论才华, 苏轼当然不输公瑾, 可结果呢?人家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建功立业, 快意人生!何等的潇洒!而自己呢?为了远避祸乱, 苏轼先后到杭州、 密州、 徐州、 湖州等地为官, 一心为民, 深得百姓敬爱, 然而, 终究逃脱不了灾难。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 多多少少浇灭了苏轼内心深处那种激情和斗志。这种 “人生如梦” 的感慨, 并不一定是我们想当然的豪放, 而确确实实是一种无奈、 一种惆怅、 一种悲伤。

无论是横槊赋诗的曹孟德, 还是雄姿英发的周公瑾, 在岁月的长河里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 何况我这个功未成、 名未就的落魄书生呢?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 人生短暂,功业无成, 而江月如昨, 这种矛盾在苏轼的心里, 激起了轩然大波。更何况, 乌台诗案 “诟辱通宵不忍闻” , 这种人格的屈辱, 更让苏轼受伤的心难以平静。既然现实生活无法排遣, 那就到虚幻的世界寻求一种自我安慰吧!

作者单位: 安徽阜阳市第二中学。


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点思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彰显留白艺术助推语文教学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