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结果
1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有效性调查分析
满意率是计算同意与非常同意频次占总频次的比值。通过对问题解决类微课调查问卷回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满意率最高的是总结解决此问题的思路(71.6%);满意率最低的是问题解决方法的迁移应用(50.3%)。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有效性满意率具体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学生对15个指标的满意率都超过50%,这说明问题解决类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不同使用方式下微课教学成效差异分析
本研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成绩之间的差异;同时,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组前测、后测成绩之间的差异,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347>0.05),这说明两个组在实验开始前的初始条件是相似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成绩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Sig=0.026<0.05),且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优于对照组,说明导学案和微课搭配使用能提升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效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结果t=5.102(Sig=0.000<0.01),表明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前测、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前和学校沟通教学进度,微课所涉及内容,课堂教学尚未进行但所涉及的前位知识点已经学习过。被试学生需要通过微课学习,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后测成绩大幅提高,这说明问题解决类微课使用具有较高的教学有效性。
3问题解决、微课品质属性和微课教学效果相关性分析
问题解决微课品质属性和微课教学效果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问题解决类微课中问题解决三个维度测试成绩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统计结果为:在不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提出问题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统计结果为r=0.360,其显著概率为Sig=0.001,达到了0.01显著性水平,说明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实验组的r值更高,这说明导学案能提升提出问题对教学效果的相关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维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统计结果与提出问题类似,说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维度与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效果均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的r值在解决问题的维度上差值最为明显,这说明导学案的设计能有效提升问题解决维度对微课教学成效相关性。
问题解决各维度中的指标与教学效果(学生的后测成绩)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不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教学效果的关系统计结果为r=0.129,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微课品质中的“语言与文本呈现合理”和教学效果的相关关系统计结果为r=0.113,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4问题解决和微课品质属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1932年,托尔曼在修正S(刺激)-R(反应)公式为S-O-R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中介变量(O)的概念。由中介变量的定义可知,在考虑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时,如果X通过影响M来对Y产生影响,则称M为中介变量。本研究的中介变量M是微课品质,X是问题解决设计,Y是微课教学效果。
首先,以问题解决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成效(学生测试成绩)作为因变量,通过第一次回归分析来观察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显著性水平,记为1A;其次,将问题解决作为自变量,以微课品质作为因变量,进行第二次回归分析,记为2B;最后,将问题解决和微课品质属性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成效(学生测试成绩)作为因变量,通过第三次回归分析来观察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显著性水平,记为3C。
由表4可知,问题解决到教学成效的回归系数c=0.683,Sig=0.00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上述数据分析结论支持假设H2);问题解决到微课品质的回归系数a=0.426,Sig=0.00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自变量问题解决、微课品质与因变量教学成效的回归系数c’=0.442,Sig=0.000<0.01,b=0.550,Sig=0.00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根据温忠麟等[17]对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的解释可知,微课品质在问题解决和微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故上述数据分析结论支持假设H3。
研究在3C(第三次回归分析)基础上将问题解决、微课品质和问题解决×微课品质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成效(学生测试成绩)作为因变量,带入回归检验问题解决和微课品质属性是否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问题解决×微课品质的t=0.186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同时R2=0.4127与3C相比未发生显著变化,所以本研究不考虑这两者的交互效应。
5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对于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本研究采取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被试学生和相关的一线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对教师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内容涉及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学生问题解决类学习兴趣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生后测成绩等。由于分析问题维度中的“分析问题解决方法”与教学成效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故本研究与任课老师探讨了在分析问题时如何吸引学生的关注、如何从现实生活的问题中提取相关信息等问题。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①微课中问题分析过程占时较少;②在分析过程中主要使用语言表达未配合文本呈现;③在最后总结或举一反三环节不再重申此部分内容。微课品质中非技术品质属性维度的“语言与文本呈现合理”和教学效果也未呈现显著相关。针对此问题的访谈发现: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核心知识点展开问题解决教学,教师的表达语言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识别和建构;②视频中教师能够使用言语信息和非言语提示信息(如手势)来引导学生观看教学PPT;③但是,接受访谈的学生对于字幕是否出现、何时出现各执一词。综上所述,问题解决类微课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使用感受等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从微课的使用方式入手,研究了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有效性和问题解决通过微课品质影响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得到的研究结论主要如下:
1问题解决类微课能提高学生的关于相应问题解决的测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