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重点关系琐议(2)
2025-04-28
4、处理好“学科”发展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应用型本科专业设置基础主要是职业、职业群或技术领域,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10],从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主要的。学科的涵义在一些汉语辞书中都作了解释,《辞海》[11]表述较为完整:“①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一般取第一种涵义。“专业”,《辞海》的表述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潘懋元等人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发展中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基地、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建设也就与专业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人类的认识活动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体系,才有可能进行各专业的教学。在现代社会里,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的建设就是各种职能的具体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是“源”,专业是“流”。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效果;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即知识转化率)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12]。 5、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从狭义上来讲,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这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色。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知识的立体建构层次上,第二课堂会促使学生将已经巩固和融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收获新知。
一个完整的本科教育,在校时间3-6年,按有关部门的规定,一个学生要正常毕业需修完160学分(18学时为1学分),大概要修2880学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一般为2500学时,含实践课程),按每天10学时折算,实际上课天数为280天,因此大学本科教育,第一课堂教育虽处基础地位,但占用的时间比较少,那其余的时间应该都属于自主学习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个时间?笔者认为,学校可通过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创新活动、创业活动、竞赛活动、文体活动将所学知识和理论立体化,并综合运用到实践之中,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这往往仅靠第一课堂是难以实现的。
6、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在重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着力加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训练,积极开展各种有效的实践教学,也即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在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传授专业理论与指导学生实践、研究,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与实践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应该更加突出,一方面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安排中,并通过参与为指导者提供建议,另一方面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计划的自主学习,单独或自发组织各种团队创造性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重点关系琐议(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