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美日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3)
2025-04-27
面对日本的犹豫,美国决定对日本施加压力。1917年9月1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宣布延迟在归还冲绳岛的协议上签字。佐藤内阁一直把收回冲绳岛作为当时日本所追求的最大目标,面对美国的威胁日本不得不做出让步,1971年9月22日,佐藤宣布充当“逆重要问题”案和“双重代表权”案的共同提案国。日本的这一举动打消了许多观望国家的顾虑。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政策妥协,美日最终争取到了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哥伦比亚、洪都拉斯、菲律宾、泰国等在内的21国作为两方案的联合发起国。
4 美日政策构想的失败
1971年9月21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开幕。10月25日,大会先以55赞成对59票反对15票弃权,否决了美国等关于取消蒋介石集团在联合国代表权亦属“重要问题”的提案。这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次表决,这为“阿尔巴尼亚” 提案的通过奠定了基础。这时,美国还企图做最后挣扎,要求在表决23国提案时删去其中关于立即驱逐蒋介石集团出联合国一节,但这一要求被大会否决。中国台湾代表认识到大势已去,为了维护“尊严’,当即宣布退出联合国。接着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 提案,即2758号决议。这一提案的通过,使接下来的“双重代表权”的提案被自动否决而成为一项废案。美日历时多年的努力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台湾被驱逐出联合国的命运,1971年10月26日,周书楷宣布中国台湾退出联合国机构。
5 结 论
中国台湾之所以最终被逐出联合国,除了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影响力日益提高等关键因素外,美国政策的转变也是不可忽视的。尼克松力图改善对华关系以制约苏联,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而这些措施中冲击力最大的是基辛格的访华,这在原来支持中国台湾的国家中造成了思想混乱,使这一阵营乱了阵脚,在联大就中国会籍和代表权问题进行辩论时,基辛格又第二次访华,这一举动无疑被各国视为美国已改变立场的迹象,因此,此时美国政策的转变动摇了其追随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立场。
而日本对待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态度虽发生过动摇,但基调是一直反对中国恢复联合国代表席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中日关系还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中国代表权问题只是日本对华政策的一个缩影。因此只要两国关系没有质的突破,日本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基调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民国与联合国史料总编.蒋经国总统档案[M].台北:三民书局,2001.
[2]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G].1969—1976(5):486,498,547,548,816.
[5]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DB]. 01436.
探析美日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