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TGF-βl水平和冠心病临床关系研究(3)
2025-04-27
1.2.4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no相关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a=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CHD组及亚组ACS组、SAP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各组之间年龄、性别、吸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无显著性差异,情况均衡(表l);血脂各项指标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表2)。
表1 CHD组与对照组资料特征的比较
2.2血清TGF-β1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CHD组血清TGF-β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其中ACS者较SAP者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表3) 表3 不同症状组TGF-β1水平的比较
图1 CHD 患者血清TGF-β1与SYNTAX评分成负相关
3 讨论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生长因子,广泛存在于动物正常组织细胞和转化细胞中,因其能刺激正常成纤维细胞的表现类型发生转化,故命名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的生物学作用: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重构、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细胞活化、脂代谢、纤维化和免疫调节等各种生物过程。TGF-β1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狭窄、心肌梗死后重塑、细胞凋亡等过程,是心血管病领域研究的热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是多方面的,综合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浸润学说、平滑肌克隆学说等。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增生性、炎症性病变,包括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泡沫细胞形成、间质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沉积、纤维帽形成、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因子增加等,造成冠状动脉壁粥样斑块的形成,固定的狭窄使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引起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加重了斑块的不稳定性引起临床症状较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on-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众多细胞因子参与了CHD的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对细胞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将CHD机制研究推进至分子水平。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过程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内皮损伤、脂质沉积、泡沫细胞形成、细胞外基质合成、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h muscle cell,VSMC)迁移增殖等,在动脉壁上形成粥样斑块,因此可将AS视为增殖性疾病,通过冠脉造影术可直观地看到动脉粥样斑块的大小,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故冠脉造影一度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指标”。固定的冠脉狭窄使心肌灌注量下降,当心肌耗氧量超过供氧量时出现心绞痛症状,称为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但是,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发现,临床事件与斑块大小不完全吻合,人们开始认识到局部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同时有大量炎症因子异常表达,故有学者也把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心病称为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与冠心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继之又提出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其病理基础为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主要是偏心性斑块和活跃的炎症反应[6],其脂质池大、表面的纤维帽薄,平滑肌细胞成分相对少。不稳定斑块表面的纤维帽边缘(即肩部)显示炎症活跃。炎症反应使斑块的脂质核心扩大、纤维帽变薄和促进细胞凋亡加重,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易伴发不同程度的继发病理性改变:如斑块破裂或表面破损、血管收缩及白/红血栓形成等,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引起临床症状。
血清TGF-βl水平和冠心病临床关系研究(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