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效应分析(4)
2025-04-30
1、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减少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增加企业的留存盈利。高比例的内源资金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内部资金多不仅可以减少融资成本,而且有利于证明企业实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提高信誉度。同时有利于企业从外部市场获得资金,减少企业融资的内生制约。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市场主体的必要手段。
2、国有银行进行产权改革,强化银行债权约束,解决国有银行“所有者缺位”问题。银行债务的软约束关键在于银行自身未解决治理结构问题,所有者缺位使银行经理获得了较强的内部控制权,而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的鉴别困难又进一步加大了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所以在保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分散国有银行股权让其他股东实行监督控制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所有者缺位的困境。其次,国家必须释放对国有银行的行政干预,避免国有银行的人为经营。另外,要通过法制建设,通过完善有关立法并严格执法实现对债权人正当权益的保障。完善《破产法》,能使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为债权作用的发挥创造好的条件。
3、优化股权结构,使股权融资与证券市场的建设相适应。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适宜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治理效率的好坏。优化股权结构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切实做好国有股减持,打破我国“一股独大”局面,同时,解决国有股的产权主体问题,使占股份比例较大的国有股能够对企业管理起到强有力的监控作用。其次,进一步培育法人投资主体,提高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使其发挥个人投资者既无积极性也无能力对上市公司实行主动的监控作用。第三,解决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使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