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危机深层次进行分析(3)

2025-04-27

  问题还在于,就其实质和结果而言,这种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消费主义,对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阶层来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馅饼”,最终仍是一个“真实的谎言”。鲍曼在对工业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比较后指出,消费主义有两个欺骗性:“工业资本主义比消费主义更诚实,少一些欺骗性。……消费主义甚至还允诺它无法给予的东西,……这是欺骗性之一。其二,消费主义的另一欺骗性在于它设定了一个虚假命题:一旦你提供了消费者的自由,你就完全解决了自由问题。因此,自由事实上被降格为了消费主义。”可见,消费主义在把人们拖入虚假消费陷阱的同时,无形中又把人们导入了人生价值的误区。

  (二)消费主义文化对当代美国公众的若干影响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美国成立后大约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工业总产值就占到了全球的30%,并雄居世界第一位。显然,十分丰富的物质产品是消费文化得以盛行的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国人消费心态逐渐异化的现实条件,以至“不消费就衰退”一度竟成为不少美国人的经济信条。

  但是,再丰富的物质世界,即使在美国也不是每个人的天堂。何况在凯恩斯看来,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随收入增加而递减,即高收入者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消费份额会相对减少,而低收入者增量中所占的比重会相对增加。这既是消费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市场规律,也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马太效应”的现实写照。但这一切并不能扼制人们的消费欲望。事实上在任何社会,“人活着没钱花”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最大困顿,也是人们急于改变的首选愿望。而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美国,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如据哈佛商学院学者前些年的抽样调查:35%的美国消费者有当“成功人士”的意愿,而实际上所谓“成功人士”只占美国人口的6%。抽样调查中希望“较成功”的占49%,次之的占12%。也就是说,有85%的美国人想成为18%的顶尖美国人。只有15%的美国人觉得过“小康”生活就可以了,当“中产阶级”就可以了。实际上,从1979年到1994年,当20%美国最富裕的家庭收入从占美国家庭整体收入的42%上升到46%时,这个人群之外的美国人的收入却实际在下降。问题是,“4/5收入越来越少的美国人却在向收入支出越来越高的人看齐”,消费者的期望值急剧上升,现实反差的心理压力又越来越大,这种异常心态被消费主义理念侵蚀后日益膨胀并急于释放。于是,当法律、政策等外部环境条件具备后,当“资本主义开始需要确保人们积极地和以各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消费社会中去”时,以无节制、无约束的超常消费来调整心态和缓解压力,成为相当一部分美国人的现实选择。正如美国剧作家亨利·米勒所言:“所有的人都在汽车、房屋的消费中寻找自己的灵魂。”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举债消费在美国居民消费中日益盛行。而次贷政策则如同从“潘多拉盒子”里钻出来的“魔鬼”,深深诱惑并攫取了他们的心灵,使得人们趋之若骛,纷纷效仿攀比,甚至不再顾及经济风险和道德尺度。其实不仅是房地产贷款,包括汽车、信用卡等消费贷款,虽然不像房地产那样有几倍甚至数十倍的杠杆放大效应,但其扩张方式有过之而无不及。如购车时非但无需首付,甚至还可享受零利率;信用卡不但可大肆透支消费,甚至还可无本投资等等,类似现象屡见不鲜,非理性消费就是这样被无限度扩散和加速度升级。但这种被马尔库赛视为“强迫性消费”和“受操纵的消费”迟早会导致悲剧。正如洛伦兹当年所预言的那只“蝴蝶”,也许最初它只是漫不经心地舞动了几下微弱的翅膀,因而人们可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更难以意识到它的能量和暗藏的杀机。但最终,就是这只毫不起眼的“蝴蝶”在美国酿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特大风暴。

  谁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幕后的真正推手:从危机看文化对经济社会深层次的制约因素

下一篇: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