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综合开发规划(4)
2025-04-26
(一)发展目标
通过对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实施集中连片开发,资金综合投入,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生物、农艺和科技综合配套,把项目区建成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领先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明显增加,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在全市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和连续扶持,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全力打造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知名品牌,全方位提高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力争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3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39万亩;新增机耕面积3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0.5万千瓦。项目区年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8500万公斤、棉花90万公斤、油料620万公斤;新增农业总产值1.58亿元,农业增加值0.64亿元。受益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350元以上。产业化经营项目建成后,新增农产品总产值4.35亿元,增加值1.04亿元,涉及农民新增纯收入500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1、土地治理项目。规划中低产田改造面积41万亩。项目区主要选择在林州市的姚村镇、东姚镇、横水镇、五龙镇和临淇镇,安阳县的吕村镇、韩陵乡、瓦店乡、安丰乡,汤阴县的五陵镇、任固镇、伏道乡、宜沟镇、韩庄乡,内黄县的二安乡、亳城乡、陆村乡、张龙乡、东庄镇,滑县的留固镇、上官镇、老店乡、焦虎乡、瓦岗乡,共涉及24个乡(镇)的185个行政村。项目区均选择在较为开阔的地区,地势平坦,开发潜力较大,治理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较为显著。项目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用系数低,节水灌溉面积较小;排灌渠系工程不配套,建筑物数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单一,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林木覆盖率较低,农田得不到有效防护;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低。
2、产业化经营项目。争取上级扶持产业化龙头项目2个,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11个。
(三)重点产业方向、建设内容及开发目标
1、土地治理项目。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建成稳产、高产、高效、旱涝保收、节水型高标准基本农田。一是通过科学规划灌排工程,合理布局新打配套机电井、埋设地下输水管道、硬化灌溉渠系、配套田间桥涵等设施,使项目区达到灌、排、蓄、保相结合,河、库引水灌区渠道及附属建筑物形成体系,斗、农、毛渠畅通,建筑物及附属设施配套齐全。灌溉保证率要达到80%以上,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0%以上,排涝标准不低于5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二是通过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修建配套田间路,用补助方式吸引农民购置耕作、收播机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强化植物保护,促进机械、农艺、生物措施的综合运用。项目区土地肥沃,田间主干道晴雨畅通,道路四通八达,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三是按照每个网格200—400亩的要求,新建和完善项目区农田林网,使项目区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90%以上。四是做好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优质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工作。组织科技人员搞好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扶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使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通过开发治理,把项目区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地平坦、品种优、旱能浇、涝能排、服务设施完备、高质量、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整体功能较强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科学化、农田建设标准化、开发产品优质化、管理制度规范化,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宽裕的开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