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业人才开发战略的思考(2)
2025-05-07
三、农业人才开发战略的重点与措施。
(一)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事业单位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聚集地。发挥这部分人才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突破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行政化,全面建立和推选聘用制度,实行聘用制度的规范化。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取消事业单位人才流动的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允许科技和管理人才有序、合理流动,鼓励科研、教育、推广和管理单位农业人才在市内“柔性”流动。积极支持科研、教育单位通过项目研发、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到农业企业兼职,提供智力服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上,应具体抓好:
1、按照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形成分类管理体制。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管理、监督管理、社会公益、技术(中介)服务、经营服务等五类,本着精简行政管理类、规划监督管理类、优化社会公益类、改制技术(中介)和经营服务类的原则,分类实施。从而达到机构减少,职能更明确、服务更规范、财政负担减轻的目标。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人才资源的转变消除体制障碍。
2、形成权、责、利的有机结合,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过去,由于政事不分,事业单位在管理决策和经营活动中只承担盈利责任,不承担亏损责任,在体制上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造成工作实效不强,因而要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责、权、利,承担法人相应的职责,履行相应的义务。增强法律对事业单位的约束力,这是加快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规范事业单位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事业单位有了法人资格,才真正有了决策自主权,才有了承担相关职责的能力。
3、在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档案管理方面,改由人事部门统管,为人才交流中心托管。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档案由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托管,可有效地克服科技人员档案信息不灵,档案调动手续繁杂的现象。可以勾通科技人员档案交流的市场渠道,消除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过程中档案管理体制的障碍。
4、在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方面,改职称的行业系统评定,为行业评定与社会中介组织评定相结合,评与聘彻底分离。社会中介组织参与职称评定,可以扩大职称评定范围,增强社会和市场认同度。实行评聘分离,用人单位有了较大自主权,可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性质采取:不聘(作为未获得职称者使用)、降级或升级聘用。重职称而不为职称,重职称而更重岗位实效。打破职称一经评聘终身受益,更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5、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形式方面,改按人头平均分配为基础,以精神鼓励为主,为以效率为基础,实行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按贡献大小的双重分配。事业单位由于性质决定一项工作往往涉及多人,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社会效益工作又有经济效益工作,而且工作定量困难,因而在分配标准上存在多样化,应当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贡献大小参与分配。
(二)大力推进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业“业主”人才开发。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农业人才开发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发挥农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业经营管理机构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积极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业“业主”人才开发。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年农民、“五专”组织、农村妇女等对象,开展形式多样,各有侧重的农民科技培训,大力推进实施市委、市府提出的“农村人才工程”战略。重点抓好以下四大培训工程:
一是实施绿色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使广大农民掌握1-2门专业实用的生产、经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