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辉南县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辉南县委着眼于夯实小康基础、构建和谐新农村,努力提高执政能力、改进执政方式,理顺行政体制、提高工作效能,大力推行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一肩挑”。到2007年初,全县71个村实现“一肩挑”,占全县农村的52%。通过实行“一肩挑”,我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探索,有益尝试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必由之路。
1、实行“一肩挑”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的有益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各级党组织职能更加明晰,班子更加坚强,作风更加优良,履职更加高效。延用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机制和党务管理办法,已经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难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实行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正是从农村的实际问题和现实状况出发,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2、实行“一肩挑”是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的有效方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建设和谐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有些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有些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知识弱化、能力退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有些农民群众致富无路、发展无门,新农村建设基础薄弱。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广大农村实行村民直选“村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推进了村民自治进程,但有的地方也出现了“两委”关系不协调的突出问题,“一个人说了算”、“谁说了都不算”,甚至“对着干”等现象,造成“两委”班子不和谐,严重损耗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损害了群众利益。实践证明,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是要建设好党支部,特别是要选准配强“一把手”。以“一肩挑”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基层“一把手”队伍建设,可以保障团结,减少内耗,凝聚合力,稳固班子。实践证明,“一肩挑”不仅是解决“两委”不和谐的有效办法,而且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
3、实行“一肩挑”是降低行政成本、精兵简政、提高效能的创新举措。当前,村级组织在履职中和机构设置上突出地存在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效能不高的现象十分普遍。实行“一肩挑”,有助于从思想上、组织上和机制上对行政资源进行合理地运用和分配,科学整合党政职能。从我县的实践来看,通过 “一肩挑”,全到村级组织精减干部448人,工作效能大大提高,每年可节约支出143万元。
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在推行“一肩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试点先行、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经历了“行政推动抓试点,典型带动抓扩展,机制促动抓全面”的三步走历程。
第一步:行政推动。在“一肩挑”尚无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由上级党组织采取行政手段,在条件成熟的乡镇先行试点。一种情况是条件差的村,无人可选,无人愿当,这就要由党组织选派下乡干部或由乡镇干部驻村搞“一肩挑”;一种是支书或村长威信较高,这就需要通过党组织做工作,实现“一肩挑”。
第二步:典型带动。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们系统总结推广了抚民镇实施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推介他们的好经验和做法。通过培育典型、宣传典型,提高干部群众对“一肩挑”的认识,逐步扩大“一肩挑”的覆盖面。在这一过程中,实行“双育”机制,把发展有方的致富能手培育成党员,把党员培育成致富带头人,坚持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一村带数村,村帮村、户帮户,党员带群众、先富带后富,推动整体进步,密切干群关系,谋求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