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技素质明显增强。5年内分期分批抓好50万名基层干部、农村党员的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轮训。镇级领导干部每年培训20天,一般干部每年培训 15天,其它党员干部每年培训不少于10天。加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设,2007年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镇级干部和青壮年党员人均接受3-5次科技素质培训,掌握2-3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其中20%左右的人员达到农民技术员或中高级职业资格水平,10%达到大专水平并获得学历证书。
(3)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今后五年,全市每年计划新发展党员5000名左右。其中,35岁以下青年党员占65%左右,妇女党员占25%以上,高中以上文化占90%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不低于40%)。通过努力,使全市党员队伍总数中35岁以下青年党员比例提高到20%左右,妇女党员比例提高到20%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提高到45%左右。“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发展工作得到加强,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上、生产经营相对稳定的“两新”组织,5年内都有新发展的党员;从业人员较少的“两新”组织,有若干名入党积极分子和成熟的发展对象。
三、主要措施
1.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素质、改进作风、优化结构、增强能力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组织广大基层干部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突发事件背景下,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的思想教育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干部政治理论教育体系,创新教育载体;建立健全干部实践培训体系,促进培训内容实效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投入制度化;继续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领导班子把握全局、稳定发展、协调利益、服务群众的能力。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优化干部择优选拔体系,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1)加强镇、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镇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完成农民持续增收的中心任务。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推行“两推一选”、公推公选等村党组织负责人选任方式;全面实行交叉任职,进一步精简村干部职数;建立群众民主评议制度,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拓宽村级组织选人和提任渠道,探索优秀村党组织负责人聘任镇干部制度,加强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和后备干部培养,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2)适应常州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要求,以落实制度为重点,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3)全面实施“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以集体研究、分别体现、双向反映为工作思路,建立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有效机制;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经济特点的党管干部的有效形式。(4)抓好机关党组织书记培训,强化创优意识,提高服务效能,积极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学校党组织领导班子配备,加强中青年党员骨干教师后备干部培育;强化科研院所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科研人员发挥潜能。
切实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注重抓好基层党务工作者的选配,加强教育培训,健全奖励保障制度,提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待遇,充分调动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
2.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落实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着力构建教育培训机制。在教育对象上突出在职党员;在教育内容上突出本职工作业务、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教育方式上,采取定期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支部集中学习与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上党课相结合、推动现代远程教育与建立网上学习城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和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