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与实践(3)

2025-04-30


  
  五、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结合上面所提及的理论研究,我们试图结合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操作的现实,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货币政策理念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在全世界范围内,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往长期化和单一化(维护物价稳定)方向发展的趋势。对此,也许有人会指出,世界范围内的变化趋势是因为其市场的不断完善,而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还远未完成,市场机制本身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很难像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对各种各样的冲击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因此,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调控是完全必要的,能有效遏制某些市场的失衡。这样的逻辑初看起来合理,仔细推敲起来,却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货币政策属于总量政策,其作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但就我国目前而言,诸多的问题实质上都是由结构和体制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对于结构或体制方面的问题,总量政策是无能为力的,即使能产生一些短期的效应,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埋下一些影响长期稳定的隐患。其次,从理论上讲,政策的有效性严格依赖于市场的完善程度,一般说来,市场机制越是完善,货币政策就越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机制很难畅通,因此,积极的政策调控也就失去了其所能依附的基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个需要反复强调的观念是:货币政策是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但其作用绝不可以高估,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宏观经济问题,在一个结构持续变化的环境中,它甚至不能解决绝大多数的宏观经济问题。而在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所兼顾的目标相当全面,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到物价稳定和外部均衡,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目标都在其考虑的范围之内。当一个不是全能的政策,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甚至相互冲突的目标时,自然会有顾此失彼、进退失据之虞,提高效率也就勉为其难了。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
  
  货币政策效力的发挥有赖于传导机制的通畅,而传导机制的顺畅又依赖于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微观主体的敏感度。
  从金融体系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远末完善,利率市场化尚未彻底完成,客观上存在着对存贷款利率的部分管制、市场分割以及汇率形成机制不完善等诸多缺陷。在价格形成尚末市场化的情况下,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显然就很难发挥充分的作用,这严重地制约了货币政策经由金融市场的传导。而在信贷传导方面,银行体系在经过大规模的商业化改造之后,在利润目标的引导下,商业银行有很强的政策规避动机,而且,基于其庞大的资产负债规模,在实践中也的确有能力去规避货币政策的影响。而在微观主体层面,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和居民对金融变量的敏感程度仍不够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造成影响。
  
  (三)货币政策框架方面
  
  从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货币数量与实体经济的关联逐渐变得散漫而不确定,也正因为如此,各国的货币政策框架都悄然发生了转变,从以往的数量型中间目标,转向价格型中间目标(利率)甚至无中间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具体到我国目前的情况,货币政策的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货币的内生性不断增强,中央银行对货币数量的控制能力被大大削弱,而另一方面,同样是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提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使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变量(如GDP和物价水平)的相关性降低。所有这些,都给我国目前以数量型工具为主的货币政策框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当然,倚重数量型调控工具与我国目前价格传导机制不畅有一定关系,但从某些迹象上看,货币主义思想的绵延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下一篇:从深圳珠宝产业创新进行分析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