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群众要求强化服务与村级组织传统行政职能不相适应。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干部在工作方式上已由原来的“催耕催种”变为现在的“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自主种植、自主经营、自主调整产业结构”。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对于我们大多数基层干部来说,普遍存在着信息闭塞、文化素质差、服务水平低的现象。“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为民服务”和“促农增收”只能挂在口头上。
四是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党员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双重”老化的现象。以大椅山村党员为例。全村有32名党员,30岁以下的只有2名,占6.5%,50—60岁的15名,占48.4%;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6名,占51.6%;初中以下10名,占32%;高中文化的只有4名,仅占12%。这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与党员发挥“双带”作用的要求不相适应。
五是村级组织面临的困境与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求不相适应。调研中我们发现,取消农业税后,村级组织面临“五难”的困境。1、村级债务化解难。正如上面提到的,15个村都有债务,既没有经济实体,又很少有对外收入渠道。因此,偿还集体负债就成了无源之水。2、“一事一议”执行难。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一事一议”想法挺好,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一事一议组织开会难。现在农民存在着严重的无政府主义,在一些地方,平时开个会都开不成。其次,个别农民对“一事一议”漠不关心,你议你的,我干我的,村级组织无任何强制措施及制约办法,导致“一事一议”无人响应,无法开展。3、举办公益事业难。分散的家庭经营本来就不好组织,加上又不缴农业税费了,举办公益事业异常艰难。4、积压问题调解难。这些天在乡镇调研时,我们注意到两个乡镇的主要领导大多时间在应付群众上访,上访的问题多是历史遗留问题。如土地纠纷、债务危机、干群矛盾等等。闹得领导是焦头烂额。5、土地承包调整难。也就是当前最为棘手的人地矛盾纠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形象和削弱了村级组织的执政基础。
二、措施和对策
一是发展新型经济组织,提高带动致富能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引导村级组织和党员经济能人,积极创办新经济组织,探索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条上。采取支部加协会、协会建支部、党员合作社、党员联合体等形式,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双带功能。目前,全县共建立94个新型经济组织,其中34个新经济组织中建立了党组织,共设6个党总支,18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通过新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全县多种经营发展迅速,全县共发展经济作物13万亩,其中香瓜1.2万亩,林下药材4万多亩,黄烟7000多亩。特种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县发展鹿、獭兔、貂子、狐狸等经济动物近5万只。样子哨镇整合了孔家堡、董家堡、福禄沟三村的山林资源优势,成立了林下经济示范区,组建了示范区党总支,带动了46户农民(其中党员17人)发展中草药材1100亩。
二是发展集体经济,解决有钱办事问题。立足资源优势,上项目,办企业。如样子哨镇小椅山村通过招商引资办起了石灰岩矿,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扶持发展农村新经济合作组织,走“支部+协会”的路子,通过收取会费,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在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本着“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的原则,重点在合作组织立法、政策资金支持、规范引导及培训方面进一步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解决有人办事问题。建立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制度,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五支队伍”。即培养一大批基层组织负责人,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培养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培养一大批种养能手,率先发家致富,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培养一大批经营能人,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村产业群体;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各领域的能工巧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