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状况的调研报告(2)
2025-04-29
(三)村卫生室建设。全市共有村卫生室339所,乡村医生974名,基本上实现了“一村一室”。大部分村卫生室基本符合“三室分离”标准,集体经营并纳入了所在镇的卫生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基本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接受过上级业务部门系统业务培训,具有省卫生厅统一颁发的乡村医师执业证书。村卫生室主要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四)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市是省级合作医疗试点市。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2005年全市参合农民达到28.87万人,参合率达到84.2%,筹集资金438.55万元。全年共为参合农民报销资金 140余万元,受益人口2.4万人次。还对12万参加合作医疗但未受益群众进行了健康查体,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市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障农民身体健康,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巩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我市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存在的不足
1、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城区医疗卫生资源过剩,农村不足。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市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2005年,全市卫生经费总计1750万元,人均36.1元/人;其中投入到农村的经费共184万元,农民人均卫生经费6.2元/人。全市卫生总资产18978万元,其中农村卫生资产1257万元,占6.6%。全市床位1329张,其中农村医疗机构床位284张,占21%。全市692名执业医师,在农村工作的只有188名,占27%;执业护士562名,在农村的只有89名,占16%;市直医疗卫生单位1501名在职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812人,占54.1%,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683人,占45.5%;农村卫生院434名在职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80人,占34.2%,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者94人,占22.6%。
2、卫生院基础差、底子薄、服务能力低的状况依然存在。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存在业务用房不足、医疗设备陈旧、人才缺乏、管理体制不顺、服务能力低等问题。我市个别卫生院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开业场所,有的卫生院长期租房开展工作,有的卫生院靠借贷建设业务用房;有的卫生院还是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老三件”,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大部分卫生院人才匮乏,既缺少学科带头人,也缺少有学历、年青、有培养前途的医护人员;卫生院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养不起”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卫生院仍然镇办镇管,卫生院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各卫生院人才交流困难,卫生局与各镇政府在卫生院管理上权责不清。
3、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低、管理不规范。部分村卫生室房屋破旧、“三室”不分、物品摆放混乱、卫生差;有的还是“炕头办医”。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有的不具备执业资格。另外,乡村医生规范化、系统化业务培训以及考核、激励、淘汰等没有形成制度。乡村医生待遇低,无补助。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在我市已实施多年,主要内容是:卫生院受卫生局委托,对村卫生室实行业务、药品、人员、行政等统一管理。近年来,一体化管理存在滑坡现象。个别村卫生室随意扩大医疗范围、违规进药、不遵守医疗技术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卫生院对一体化管理存在误解,有的卫生院侵犯村卫生室利益,有的卫生院对村卫生室放任自流。
4、预防保健体系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尚未开展,专职疾控人员队伍与卫生监督人员队伍没有单独设立,预防保健机构既从事着预防保健服务,又担负着卫生监管职责。全市预防保健机构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晰等问题。卫生院防保科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功能不健全,存在“以医养防”以及趋利现象。52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至今未落实财政补助。全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存在职责不清、素质偏低、缺乏高学历人员、培训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全市尚未形成以市疾病控制中心为龙头,以卫生院防保科为枢纽,以52个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为基础的综合预防保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