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德育工作(2)

2025-04-30

  今天的德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漠视学生权利,没有一个教师说自己不爱学生,但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学生有受人尊重的权利,但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很多纪律的约束,制度的制定,都缺乏对儿童的尊重和关怀。

  我们常常辩解自己的一些做法是为了学生好,可是却常常忽略,有时我们的教育体现的并不是“育”的过程,而是学生被驯服的过程,从手背后不许动到训斥、责骂、体罚,都缺乏对儿童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处理问题乃至日常的师生交往中,也常常会出现不尊重学生人格,不体谅学生感受的情况。因此,漠视学生权利,缺乏人文关怀,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突出的问题。

  5、教育如何常态化

  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为学生创造不真实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说“高尚的口号”。学生经常浸润于虚假的道德情境中,他们怎么会言行一致呢?

  德育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存在于师生的相互交往中,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常态)的行为是最真实、最稳定的行为,只有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监督回到自然生活状态时,我们的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德育成了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缺乏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恰恰在“加强”中迷失了德育本来的意义。德育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拿出高招、实招、好招,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才真正成为可能。

  二、对今后德育工作的思考

  (一)认真反思,寻找差距

  德育一直是中小学校的核心工作。长期以来,对德育工作,我们不可谓不重视,但是实效性如何呢?我们不得不面对太多的尴尬。那么,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认为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德育,也就是大众的德育、真实的德育、人性的德育、理性的德育、行动的德育和生活的德育。

  1、大众的德育。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的有两点: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已,而不是一味强调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二是道德教育必须更多地贴近“大众道德”。

  2、真实的德育。为人诚信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叫人说谎的例子不胜枚举。每次上级检查前,老师反复的“叮嘱”,不是教人说谎吗?为了降低辍学率,请辍学生来“充数”,让其他学生受的是什么教育?

  3、人性的德育。“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德育的任务便在于努力促进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和谐发展。可是我们在德育工作中,简单地将德育处理为单向度的知识传播和灌输过程,认为只要教了道德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道德认识,就能产生一定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在内容上明显重视理性规范,轻感性情感,学生的情感生命成长在这里无一席之地。

  4、理性的德育。法律要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可有一些学校的德育却是在崇高的名义下鼓励儿童主动放弃生命权。公共舆论对儿童的见义勇为行为大加褒扬,这不是教育观点的落后吗?我们的德育不能仅仅为弘扬少年的崇高精神而支持和提倡这种悲剧性的英雄行为。

  5、行动的德育。德育工作应改变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的德育。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体验、接触、思考,在行动中习得生存本领,在体验中感悟人生哲理。

  6、生活的德育。我们的德育需要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生活的德育应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经历、感受和体验。

  (二)创新形式,改进措施

  深刻的反思,给了我们启迪。目前的德育工作,除了安全教育外,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我们当前除了抓好这六项工作以外,学校的干部和教师还要针对学校改革发展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双高”普九为中心,以保先教育为动力。坚持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管理以服务为本,以师生需求为主体。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工作:

下一篇:继续解放思想心得体会: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