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提高农业防灾避灾能力面临诸多难题。一是分户经营、自由种植、分散饲养的生产方式,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畜禽疫病防治难以有效组织和实施。二是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使农业预灾预警信息难以及时、有效的传递给农户。三是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之后,留在农业上的更低素质的劳动力对农业防灾避灾知识、技术更不容易接受和实施。四是农村“两工”取消后,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的维修所需要的人力尚无稳定的替代来源;准许实施的“一事一议”也往往因为利益的不同或干群之间的不信任等因素而难以“该议就议”和“议而有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普遍较大。还有,农业无税和并乡并村之后,基层农技、防疫体系及人员的生存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面临更加艰难的环境等等。
三、尽快提高四川农业防灾避灾能力
四川较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使四川成为灾害的常发省份。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和吸取今年农业灾害频发的经验和教训,切实做好有关方面的工作,尽快提高农业防灾避灾能力,切实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较快增加。
1、增强全社会的防灾避灾意识。农业的防灾避灾既是政府的事,也是农民的事,还是全社会的事,各有关方面都要增强农业的防灾避灾意识,做好相关工作。政府部门不仅要注意灾后的救助和恢复工作,还要引导和指导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增加相应的投入。农民是农业防灾避灾的主体之一,既要注意发展生产,还要将防灾避灾环节的工作纳入整个生产的发展之中,减少和避免白干空干的现象发生。社会有关方面也要根据各自的能力和条件,积极投入到农业防灾避灾工作中去,或提供相关信息,或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资金募结。
2、建全农业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农业灾害虽然具有较强的不可预测性,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同时,农业灾害中还有相当比例系防灾不力所致,加强预测预报完全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应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卫星遥感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对大气、水、地核、病虫、土壤等农业相关因子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及时准确预测预报农业灾害发生信息,给农业防灾避灾和组织抗灾自救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江西省气象局与广播电视局共同建立了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全省所有市县建立起了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制度,将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分为蓝、黄、橙、红4个颜色等级,一旦获知灾害信息,立即通过广播、电视,在10分钟之内即可传递到可能受灾的地区。这是可以借鉴的,也是不难做到的。
3、增强现代农业气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土壤退化、水域生态失衡、湿地破坏、草地沙化、酸雨增加、沙尘暴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新形势下农业气象工作应在现有基础上,充分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业务,加强农业气象地面观测与卫星遥感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技术研究与服务,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科学监测、预测、预报工作,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四川安全减灾决策指挥支持系统,为省委省政府做好防灾、避灾和救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省大部分县乡公路、桥梁、涵洞、渠堰、山坪塘等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当时财力及技术上的局限,防洪抗洪标准较低,抵御暴雨洪灾能力差,且年久失修。在今年的特大暴雨洪灾中损失较严重,有的县基础设施方面的损毁在40%以上。一方面,我们应当尽快修复这些水毁工程,并在新建基础设施的论证、设计、施工等过程中严格质量标准,提高防洪抗洪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抗灾减灾能力。尤其是对哪些年久失修、急需维护的中小型及微型水利设施,要加快维修进度,尽快消除病害,恢复和提高蓄水和灌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