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基础设施毁损严重。如6月底至7月初的达洲特大洪灾,使襄渝铁路中断、210国道、202省道公路中断。6月30日-7月2日的北川县洪灾,使九环线、曲桂路、北藏路、漩金路、垭都路等主要干线的部分路基、路面、拱涵、挡护工程和排水工程被毁,造成交通多次中断,共垮塌方1.32万立方米,全毁路基50米,冲毁白油路面7.645万平方米,损毁桥梁2座,局毁涵洞28道,损毁挡墙及护坡4360平方米,防护栏40节等,直接经济损失达2280万元。
7、农牧业损失较重。据省农业厅统计,截至7月30日,因干旱、暴雨、洪灾等灾害已造成全省农作物受灾 2154万亩,绝收 95.2 万亩,粮食减产41.2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9.1亿元,比去年增加6亿元。据北川县统计,仅6月30日-7月2日的洪灾,有11个乡(镇),156个村, 15162户受灾,受灾农作物面积41544亩,成灾面积25850亩,绝收面积6760亩,减产粮食502万公斤,折合经济损失803.2万;损坏耕地461亩,其中:不能复耕的305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188万元。还有,受连续近2个月的生猪链球菌疫情影响,四川农民畜牧业收入人均将减少20元左右。
二、四川农业防灾避灾能力薄弱
今年以来,全省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各类农业灾害,其中既有不可抗的天灾因素,也与农业防灾避灾能力薄弱有关,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的防灾避灾意识薄弱。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虽然已达20多年,但却尚未形成生产经营者应当具有的防灾避灾意识。不少农民认为防灾避灾是政府的事,是民政部门和救灾办的事,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未能主动的进行防灾避灾,如在种植业中较普篇的存在重种植轻植保,在畜牧业中较普篇的存在重发展轻预防的现象,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灾害不同程度的发生,使某些本可以是轻灾、小灾的变成了重灾、大灾。
2、农作物品种抗病能力不强。近年来四川种子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四川农业增产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农作物品种抗病能力不强的问题一直未能达到根本改观,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如小麦的条锈病、水稻的稻瘟病在全省范围内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只不过是受灾的程度不同而已;这其中虽与当年的气候、植保等因素有关,但据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反映,也与小麦、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有关。
3、畜禽饲养方式落后。畜牧业是四川农业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但四川畜牧业特别是生猪饲养业仍主要是传统的分户饲养方式,规模化、工厂式的饲养数量还不多。尽管一家一户的饲养方式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但在圈舍条件、疫病防治以及猪肉质量等方面存在致命性的弱点,不利于川猪品牌的提升和彰显,还有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如今年6月下旬以来在资阳、内江等地相继发生的猪链球菌疫情,据专家实地考察分析,主要是因为生猪饲养条件太差,圈舍阴暗潮湿,不通风,不透光所致;而在该地区那些规模化、工厂式饲养的生猪就没有发生这种疫病,这是值得认真总结和吸取的。
4、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减弱。干旱是四川农业的主要灾害之一,可谓是十年九旱,只不过是干旱的程度和范围不同而已。而有效防止干旱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在一段时期以来,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还有所减弱。目前,全省水利设施除其中的大中型水库、渠系的保障能力相对而言还比较强外,众多的、主要的小型和微型水利设施却年久失修、带病运行,蓄水能力下降,有效灌溉能力下降。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年久失修,一些山平塘也变成了“白天关太阳,晚上装月亮”的废塘,已基本不能发挥作用。
5、农业防灾避灾的有效机制和实现形式尚未完全形成。应当肯定,一直以来政府及有关方面在包括农业灾害在内的各种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机制和实现形式。但在农业防灾避灾方面,似乎还有较大的差距,从一些现象和个案中都不难发现有重救灾、轻防灾避灾的痕迹。比较典型的是一旦发生人命关天的灾害,各级领导、有关方面是高度重视,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人给人,而事前的预防工作似乎尚未完全做到这样;诸如某些不需要多大投入就可以防止和避免的灾害,因某些原因不能落实,而造成数倍甚至数十倍于防灾避灾投入的损失时有发生。同时,目前广大农民虽然是农业防灾避灾的主体之一,但尚缺乏将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农业防灾避灾的有效机制和实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