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力图运用唯物论原理,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信用社内部自身运作情况,阐明农村信用社向地方性、区域性商业银行转变的现实性、重要性、市场定位、转变的模式及战略选择。
关键词: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体制转换
一、改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建立地方性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必要性
综观世界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史,合作金融组织一直以一种动态发展的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的合作金融组织在不断地向商业银行方向发展,新的合作金融组织在不断产生。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信用社,切忌固步自封,更不能把把农村信用社当作—个“小圈子”或“小团体”禁锢在狭小范围内。具体原因,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原先的合作金融体制的外壳容纳不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吞吐,必然要求建立一种新的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以适应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情况尤其是农村经济差别较大,农村信用社也千差万别,如全国共有五万个独立核算的农村信用社,他们的状况各不相同,差距较大,因而在全国建立垂直型的行业性组织条件还不成熟。事实上,原来全国一刀切进行合作制规范,从大部分地区的实践看,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分散而小得近乎儿戏的股权结构,使社员对农信社的经营漠不关心,也无从关心,内部人控制现象不仅得不到根本遏制,反而更加严重。作为地方性合作金融组织的农村信用社首先应该根据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在商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应该建立开放式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商品经济不太发达,农村经济比较单一的地区,仍然坚持合作制原则在规范与完善方面下功夫;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应该组建地方性、区域性商业银行,这是真正扎根在广大农村、贴近广大农民群众的银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银行机构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从佛山南海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村信用社本身来看,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己不适应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如“大人穿小袄”,不合身,已制约了合作金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不适应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看,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已落后于当地的经济体制。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地方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商品交换发达,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如南海区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第三名,历年独占广东省鳌头,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小康达标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已逐年下降,所能容纳的贷款也相应减少。因而需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合作商业或股份合作金融体制,以进一步推动当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大发展。
第二、当地经济迫切需要商业金融服务,呼唤新的农村商业合作金融体制。如南海区五个层次经济的轮子“一齐转”。“三高”农业,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已经上规模、上档次,全区出现了39家产值达亿元的个体私营企业,有的乡镇企业产值达几十亿元,镇财政收入超亿元,不少企业与农村信用社只发生简单的借贷关系,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为它们提供更多的中间及结算方面金融服务,仅靠恢复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性质不能满足当地五个层次经济“一齐转”的要求。农村信用社以社员内部融资为主,为社员服务为主必须转向为全社会商业服务的轨道上来。
第三、农村信用社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需要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由传统的单一的粮、棉、油向农、林、牧、副、鱼、加工、运输、服务业的转变,由小农经济向推广农业科学、乡镇企业、集体、个体民营经济以及能源、交通、通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变,服务对象和服务内涵扩大了,而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功能单一,中间业务较少,不能满足各行业的金融服务的矛盾己暴露出来。这既约束了各行业的发展,又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为了加快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建立功能齐全,金融产品多的地方性商业银行.
经济发达地区合作金融向商业金融转轨之我见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