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调研与对策思考(2)
2025-04-28
(二)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
一要优化农业结构。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用“引巨龙、扶大龙、聚小龙”的方式,每年抓好1-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通过“企业——基地——农户”,“资源——产品——加工——销售”的形式,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产业链。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态园,使XX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二要狠抓质量安全。要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行安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的创评活动,多创名牌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要坚持科技兴农。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畜禽水产良种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要阵地,结合新型农民科技项目实施,开展技术培训和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三)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一要建新村。加大村庄整治建设力度,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杂草等卫生死角,整顿空心村、废弃房、猪牛圈舍,整合村内空闲土地,种植花草树木,进一步改变村容村貌。延伸自来水管网,推广无塔或有塔供水等,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确保村民饮用水安全卫生。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猪、沼、粮、果、菜、鱼”等循环发展农业生态模式,积极推行“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立体开发,采取塘边养猪种果,塘内养鱼养鸭,粪便入园肥果、入塘养鱼的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要绿荒山。制定全区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本着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扩大生态公益林总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三要治污水。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小流域治理,保护水源地,增加塘坝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供水条件。要加大项目编制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加快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面源防治项目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有步骤退还湿地。要通过科学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拦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护湿地水体环境,逐步恢复湿地功能,使巢湖水质有根本性好转。
(四)着力保护完善,开发生态旅游
一要制定完善旅游发展规划。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依托环湖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结合巢湖污染治理、防洪保安、航道建设等,突出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两大主题,做活水文章,构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要编制好巢湖北岸旅游规划,加大旅游规划管理力度,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做到“宁慢不快、宁空不盖、宁留不卖”,确保每一座建筑都是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