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县成功引进成都客商黄万灿收购已破产多年的肉联厂建起了年销售收入达9000万元的齐祥食品公司,为11万农户解决了销路。2004年,我们又成功引进成都创景物业公司在我县投资2500万元创建四川邦农实业公司,该公司已收购我县停产多年的饲料公司、面粉厂,并在河舒新建常年饲养dly种猪2500头,年出栏dly肉猪3万头的良繁养殖场,同时采取“公司+良繁场+农户”的运作模式,已首批与450户年饲养dly生猪100头以上的大户签订认养合同,实行“统一规划圈舍,统一提供仔猪,统一提供饲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治,统一代农销售”的方式,大力发展dly养猪大户,三年内使我县生猪良种率达60%以上,我县2004年出肥生猪60万头,接良繁率达60%计算,dly肉猪将达到36万头,再加上450户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大户,出肥累计达40万头以上,dly肉猪价格比普通肉猪价格高2元/公斤,每头可多创收180元以上,全县可多增收72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133元,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民增收的幅度将更大。同时,我县的绿源油脂、蓬雪面粉、可口爽、金华纺织、海峡丝绸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13.3万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关系,三坝果协、生猪合作社、恒基农业等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了2.3万份订单,为农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基本经验
我县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全面准确贯彻涉农政策。我们充分宣传中央1号文件,严格执行农税“三不一降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政策,强化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2、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是关键,采取增大财政支农力度,农业投资担保,市场配置资源等多种形式,用好财政、项目资金,激活民间资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大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
3、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强龙头带动能力。我县采取引外龙、育新龙、扶强龙等多策并举,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我县非国贫、省贫县,受国家倾斜较少,县级财政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对投入农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耕地质量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2、支农政策难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由于我县是典型的丘陵县,人多地少,中央的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影响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3、龙头企业融资难。
四、建议
1、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县以下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龙头企业,由生产规模、技术设备等原因,往往是初级产品加工,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建议中央、省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非贫困县龙头企业扩张、升级等贷款贴息。
2、加大对丘陵地区产业化建设的扶持。丘陵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区域优势不明显,发展产业化经营远比平原地区困难,建议中央、省加大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种养业在项目上的扶持力度。
3、改革和完善服务体系。当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管理错位,服务缺位,县级农业部门只管务不管人,乡镇只管人,难管业务。造成后来的“三级一户”的服务体系难以发挥作用,建议省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基层服务站所的作用。
4、建立助农增收的长效机制。要稳定和强化已有的各项支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各级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