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力推进各项文化建设。春节、元宵节期间都组织上千人的街头文艺活动表演队伍。广场文化是社区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大同市城区第二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社区文艺展演”和“文化服务快车进社区周末行”搞得红红火火,举办了“激情夏日?广场消夏晚会”—地方戏曲专场演出,强调了“大众创造、全民参与、人人享受”的主题,达到了以社区文化为载体,以广场为平台,让大众文化走进生活,走进百姓、走进千家万户的目的。校园文化有声有色。红领巾艺术团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参加了城区“迎新春?新春欢乐歌舞情”文艺演出;城区非公经济突破亿元庆功会专场文艺演出;大同电视台2005年“大同少儿春节文艺晚会”专场演出;“以红红火火的家园文化营造和谐社区—2009年城区文化服务进社区系列活动”的演出;大同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场文艺晚会的演出;城区校园艺术节文艺演出;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艺晚会;大同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演唱会演出;大同第六届云冈?恒山旅游节专场演出。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有效净化文化市场。开展了大型音像市场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加大了音像市场、演出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的检查力度,收缴了DVD压缩碟665套2500余张、盗版VCD激光视盘600余张、盗版录音磁带300余盒。
4、发挥科普示范基地示范作用。把科普工作重点放到社区和学校,选择福星园社区为示范基地,设置了科普橱窗,配备了电脑及整套科普光盘。选择17校为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大力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城区科技信息网站业已运行。举办了“科普快车进社区”系列活动,深入社区、学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狠抓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积极收集,筛选各类科技项目,编制科技项目,为我区的企业科技发展铺路搭桥。依照城区地震应急方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地震抗震救灾模拟现场演练。
5、夯实计生基层基础工作。为引深优质服务先进区创建活动,改善了服务条件,充实了技术力量,采取“三纳入”和“三落实”加以保障。截止10月底,全区人口出生率平均为4.51‰,自然增长率3.06‰,各项考核指标均达到省市下达的标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驻区单位服务条件先进的优势,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普法活动,面向家庭、面向群众,开展特色服务。将计生技术服务、生殖服务融入驻地医疗卫生机构,育龄妇女与其建立服务联系卡。开展岗位技能练兵,分级对全区计生人员进行了岗位技能培训和竞赛。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落实了区、街、居三级例会制度,统一了表簿卡设置,规范了“两卡三册一表一单”填写标准,使基层基础工作趋于规范。
五、社保工作再度发力,“两个确保”深度延伸
截止10月底,养老保险基金征缴达到860万元,比上年同期净增 260万元,完成市政府下达全年任务的128.3%,在全市11个县区中名列前茅。为3930名企事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500万元,发放率达100%。为全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244万元,并享受了代缴医疗、失业、养老三项社会保障费的待遇。医保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了个人帐户,公布了医保定点医院和医保药品,严格了申报程序和制度,全区参保单位 151个,参保人员9000人,发放报销医保金额550万元。进一步巩固城市低保工作“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取得的成果,以规范各项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不断提高低保工作管理水平。截止10月底,全区共有低保家庭26904户,7109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3.12%,共发放低保资金5010.45万元,人均补差标准78元。开展低保工作“四查、四把关、三坚持”活动,对全区低保户进行了复核,取消了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2205户,5693人。
全区把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岗位工作放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行灵活的就业方式,充分利用全区非公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拓宽就业和再就业领域和渠道,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截止10月底,为55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有针对性地对1845名下岗职工进行了转业、转岗技能培训。召开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启动实施大会,建立启动了14个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全年共安置3763名待业、失业和下岗人员就业和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