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管理体制不顺,阻碍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是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1985年,我县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由县卫生局主管移交给乡镇政府主管,后来又明确为县乡共管。实际上,无论是乡管还是县乡共管,都没有管到位,也没有给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大的促进。二是农村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医疗市场秩序不好。各级各类医药监督机构都把监督执法的重点放在城镇,而对广大农村医药市场的监管几乎是一片空白。据统计,全县有无证行医“黑市”个体诊所100余家,从业人员200多人。因缺乏卫生监督管理和执法,各类医疗服务机构重叠、设置标准低、服务质量差,导致农村医疗卫生市场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严重,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假冒伪劣药品较多,假医庸医不少。
(三)投入少、技术水平低,医疗卫生机构生存困难。一是投入少。2002—2004年,全县财政投入的卫生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65%、3.41%和3.28%,分别占人员工资的21.2%、16.8%和16.6%。一些乡镇卫生院反映,本来财政预算拨付少,有的不足1万元,加上实际拨付又有缺口,还要扣除报刊征订费、失业保险基金等各种费用,最后都是所剩无几了。全县卫生系统共有离退休人员550人,占在职职工的21.4%,共有非卫技人员391人,占在职职工的15.3%,平均每2.7个在职职工要负担一个离退休人员和非卫技人员,沉重的人员负担严重制约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三是设备陈旧、落后。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共有CT机2台、彩色B超机2台、X光机31台、心电图机15台、B超机16台、生化仪10台,其他1000元以上仪器设备181件,总值1097万元,各单位平均35.4万元。以上设备基本集中在城镇医院和中心卫生院,象泗里河、水口山、沾溪、浮邱山等乡镇卫生院基本没有什么仪器设备,靠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老三件”看病,“一个枕头,三个指头”切脉处方,连常规检查都不能开展。据调查统计,全县24个乡镇和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1994年制定的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和科室设置起码条件标准的仅占40%。全县有4所乡卫生院连最起码的高压灭菌设备都没有,有4所没有B超、5所没有生化设备。四是技术水平低。全县医疗机构在职卫技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4%,中级职称占21.4%,初级职称占42.5%,无职称人员占15.7%;大学本科学历占1.41%,大专占14.8%,中专占56.5%,初中及以下学历占14.2%,而且中专学历中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县职业卫校毕业的学生,临床经验和独立诊断能力都很欠缺。如浮邱山乡卫生院35名职工中,只有1名中级职称医师,但有近几年安置的复退军人和县职业卫校毕业生10多人;栗山河乡卫生院在职职工中没有一人有中级以上职称。二乡合一的某乡卫生院39名职工中,尽管有中级职称3名,但不能开展任何手术,最先进的设备为1978年购进的黑白B超机。五是步履艰难。至2004年底止,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共负债3160万,人平9697元,资产负债率为54%,其中全额拨款单位(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负债84万元,人平6950元,资产负债率为45.4%;县属医院(包括人民医院负债992万,人平19000元;中医院负债699万,人平23800元等5个医院)负债1775万元,人平10710元,资产负债率为72.5%;乡镇卫生院(包括桃花江中心卫生院负债246万元,人平20000元;灰山港镇中心卫生院负债374万元,人平12700元等24个乡镇和中心卫生院)负债1301万元,人平11431元,资产负债率为45.4%。全县31个医疗卫生单位中只有牛田镇中心卫生院没有负债,负债面高达96.8%。县中医院共有固定资产519万元,2004年底累计负债699万元,资产负债率135%;栗山河乡卫生院共有固定资产21万元,2004年底累计负债29万元,资产负债率138%,在职职工年工资收入5200元,退休人员每月发100—150元生活费。
(四)医疗网络不健全,供需脱节,农民的医疗需求得不到保障。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县属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853个,有医疗卫生从业人员4726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从业人员5.7人,是国家规定标准的3.2倍。但县—乡—村三级防保体系名存实亡,没有形成网络,医疗资源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农民的医疗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保障。一是农村防保措施没有落实。乡镇防保人员的工资没有足额补助到位,业务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安排,防保人员因此大都不专心本职工作,防保职责没有得到切实履行,防保任务没有落实到位。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因长期得不到集体经济的支持,完全处于“自流”状态,有的甚至连起码的消毒设备都没有,与个体药铺、诊所没有什么区别,有的乡镇村卫生室全部变成了个体诊所,根本不愿无偿承担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任务,致使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工作很难落实到位,农民的预防、保健得不到保障。二是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保障。因设备陈旧、技术力量分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因医疗手段杂、费用标准乱、诊疗效果差、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等原因,农村的一些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甚至都难以及时确诊,疑难危重症则更是难以及时诊断和控制,农民有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抢救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