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格督查,健全完善政务公开长效监督机制
政务公开是伴随国家政权机关行政管理活动长期存在的一项制度性工作, 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严格督促检查,长抓不懈。为此,我县正在酝酿出台《××县政务公开工作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及《××县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结合我县实际,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今年6月中旬,由县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政府办)联合县法制办、监察局、纠风办对各县直单位及××个乡镇(场)进行了政务公开工作检查,通过检查考核,不断总结经验,推荐典型,鞭策后进,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我县政务公开体系和内容,有力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和评议。今年着重组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行风评议员对卫生系统的政务公开工作依章进行专项民主评议,特别是对纠风专项治理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和“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医疗服务及收费的公开情况进行检查和评议。三是为进一步优化××县经济发展环境,今年组织了三次千人评议法院、检察院及37个政府职能部门的政风行风活动和对法院、检察院及37个政府职能部门推举出的149名与群众接触较多的窗口公务人员的二次千人评先选差活动。为进一步规范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公共行为,全面监督政务公开工作,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我县每年都组织实施二至三次民主测评活动。对综合测评得分的排名结果严格按照××县绩效考核办法执行,并以文件形式通报曝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强化社会监督,聘请特邀监督员,在监察局、纠风办设立政务咨询投诉电话,制定领导接待日制度。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领导干部、普通群众及企业业主、个体工商户代表等多个层面聘请政务公开(行风评议、效能建设)特邀监督员,每年召开1—2次特邀监督员座谈会,随时收集特邀监督员反馈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查处,保证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知晓权的实现。县行政服务中心实施政务服务,今年共接受办理各类审批和服务事项30000余件,“三农”信息中心运行一年以来,公开发布各类信息8500余条,促进农产品交易额近700多万元。五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实施舆论监督。今年年初县委“三干会”上县委书记×××同志和县长×××同志关于2006年××县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以专版的形式公开刊登在《××日报》上。5月27日在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副组长×××同志带领下,一行15人来到××人民广播电台,坐客《××行风热线》,面向全州广大听众,公开介绍、宣传××县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并现场解答了听众在“热线电话”上反映和提出的问题。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州人民政府政务公开的精神,让群众知晓行政审批、许可登记、收费项目、收费依据等相关内容,帮助群众明明白白、放放心心办事,我县政务公开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截止10月底,仅县行政服务中心,就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40000余件,一站式服务、即时办理制,极大缩短了办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便民、规范、高效的服务承诺。二是增加了办事透明度,有力遏制了腐败的滋生。通过实行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三农”服务中心和人才交流中心等各大“窗口”和各部门建立的服务窗口实施政务公开,防止了暗箱操作、贪污受贿行为,促进了单位和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制订实施公务员公开考录制度,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有力遏制了人事方面的腐败,真正体现了公务员考录、干部提拔使用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为政府树立了良好形象。三是规范了行政行为,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我县对县级各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逐项进行了清理审核。对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许可项目一律无条件取消,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许可主体实施的行政许可一律无条件取消,对虽符合合法原则,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行政许可也一律取消,切实简化程序,规范行为,做到减少审批条件,减少审批领导和科室,减少审批环节,减少申请材料,集中审批职能,实施“一条龙”服务。通过纠风专项治理及治理不作为乱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了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四是架起了“连心桥”,密切了“鱼水情”。通过政务公开,群众知道了政府在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的,过去群众不明白的明白了,不理解的理解了,不知道的知道了,消除了误解,理顺了情绪。同时使单位、干部干错的事亮了底、曝了光,不敢再干了。政务公开能让开拓务实的人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让老实巴交、忠实能干的人觉得没有吃亏、心里平衡;让以权谋私、想占公家便宜的人没有空子可钻,不敢胡来混干;让搬弄是非、整人整事的人没有市场,无话可说。政务公开培养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树立了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信心;拉近了群众与政府的距离,融洽了群众与干部的关系,做到了“群众明明白白办事,干部清清白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