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市场性目标与公益性目标的冲突(2)
2025-04-28
三、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递减及其原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内在业务的盈利能力,我们以“主营业务利润比例”来表示,相反,我们以企业获取外在非经营利润的能力,作为非竞争性能力,用“补贴收入比例”表示。由于两者之间数量互余的关系,我们采取逆向思维方法,对来自企业外的补贴收入进行重点跟踪,考察企业对非经营利润的依赖程度。“补贴收入”越高,说明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越高。“补贴收入”包括所得税返还、增值税出口退税补贴、公益性补贴、价格补贴等政策性补贴,是我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内容。
15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是我们的重点研究对象,但其财务数据难以获取。我们选择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59家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跟踪分析。我们更倾向于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的原因,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市场化程度最高,另一方面因为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提供了最完整、最具体、最具有连续性的财务数据,与其他企业的财务数据相比,更具有公信力。
通过样本数据分析,我们观察到:(1)50%的上市公司获得补贴收入。1998年和1999年享受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分别达49%和48%,2000年会计制度变化后,根据所得税返还政策追溯跟踪,享受补贴收入的企业和补贴总量呈现递增的趋势。(2)补贴收入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较深,1999年平均达到17%。补贴收入占每股收益的30%以上的企业中,绩优或新上市企业就有永安林业、红河光明、海南椰岛、草原兴发、维维股份、春都A、赣南果业、顺鑫农业等,这些企业曾经成为市场热捧的对象。研究结果表明,50%的上市公司对补贴收入的依赖程度达到约20%,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换言之,仅有50%左右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比例达到80%(如果扣除投资收益,主营业务利润比例更低),并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企业内在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差。
由于非经营利润对企业总利润水平影响越来越大,并且缺少长期性、稳定性和增长性,因此,对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很难做出乐观估计。一旦上市公司竞争力开始削弱,接踵而至的是下列连锁恶性反应。(1)补贴收入关系着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资格。很显然,如果排除补贴收入的因素,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就会收缩,公司再融资的资格就受到威胁,银行的授信信用也会产生障碍,而资金链条一断裂,企业的经营就会陷入困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补贴收入支撑了上市公司的运转。由于补贴收入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运转的基础就部分地建立在容易崩塌的沙砾之上。(2)补贴收入对亏损公司举足轻重。频繁的资产重组案例表明,由于规模小,经营不稳定,上市公司容易成为被收购和兼并的对象。英豪科教、金果实业、康达尔已经从农业中淡出;一部分公司上市后默默无闻,维持着微利经营,也成为借壳上市的猎取对象,无法回避被收购兼并的结局,中水渔业、赣南果业、恒泰芒果正处于这种状况;新上市的公司发生亏损的面也在扩大,华龙集团、中农资源、景谷林业上市不久就发出预警亏损公告。观察发现,如果没有补贴收入的支撑,这些企业经营状况就会进一步恶化。从众多龙头企业中脱颖而出,挤进资本市场之后,由于难保持续发展的地位而不得不回到原有状态的事实,说明这些企业虽然曾经具备巨大的融资能力,但却没有能力营运这些要求回报的股东资金,从而使主营业务和竞争力获得快速提升。从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进出出的现实来看,农业上市公司已经存在着两极分化的趋势:要么退出,将上市公司的身份证即“壳资源”让渡他人;要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资本市场的磨砺进一步铸造比较优势,这两种前途都以竞争和淘汰为前提。(3)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环境发生变化。一方面,资本市场提出了严格的“退市机制”,淘汰不合格企业;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向外企开放后,外企就会与内资企业争夺国内资金,而内资公司在国外融资则很难。上市公司一旦失去资金的注入,就如同生命失去了血液,生存难度将骤然增加。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组织中最有实力、效益最好、带动性最大、组织上最完备的上市公司,对补贴收入的依赖已经达到1/2的广度和1/5的深度,可以推测,其他经营实体参加国际竞争的能力更加单薄。上市公司“优企不优绩”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未上市的龙头企业正在竞相挤往资本市场,而上市公司的前车之鉴,又预示着这些未来上市公司的令人忧虑的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