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联社议比查心得体会活动总结(2)
2025-04-27
一、回顾农信社改革与发展光浑历程 。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而又慢长的发展过程。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由村民自愿入股组建。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88368个。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人股,干部由社员选举,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1996年以后,农村信用社脱离农业银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对其进行监管.此次体制改革后,国有商业银行为降低成本纷纷退出农村,农业银行也逐步取消县以下网点。农村信用社一方面成为农村金融惟一的支柱,另一方面又面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成立于1951年农村合作化时期的农信社,文革期间一度被撤除;改革开放中重新恢复起来的农信社,先后经历了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但总是亏损多、盈利少。
着重回顾了,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和老一辈信合人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辉煌业绩。过去五十多年的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业整体中的薄弱环节,表现为大而不强,而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则是薄弱环节中的最脆弱点,其潜在着很大的支付风险和信贷资产风险。在过去的50多年时间里,农村信用社老一辈们,发扬“三勤、四上门”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愈加明显。但是,由于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等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严重束缚了其服务“三农”的实践。农村信用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步伐的。
一、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贫困地区的经济特点和自身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农村信用社,直接影响和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资金来源少而且分散,资金运用风险大而且集中。
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第一产业落后,第二、第三产业又难于发展,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资金来源渠道少,以致农村信用社的储源贫乏,存款业务发展很慢。具体表现在存款增幅不大,存款户数多,但单笔存款金额少。员工人均吸收存款不足,远远达不到经营保本点。
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投向农业的资金,从总体上看,表现为“量多、户多、分散”。贫困地区的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很脆弱,一旦遇上自然灾害,就会造成系统性风险。而投向非农业的资金,从总体上看,表现为“量少、户少、集中”。由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而且不配套,致使投向非农业的项目或者中途“流产”,或者勉强上马,生产不正常,难于取得经济效益。
(二)资产质量差,严重超负荷运转。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在经营上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大量的贷款投向非农业方面,而投向农业方面的贷款相对较少,本末倒置。其中外迁户贷款占贷款的比例相当大,基本上是不良贷款,致使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整体贷款质量很差,大大高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不仅资产质量差,而且盘活资产难度大,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