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定位“面向园区,服务园区”,以东湾村温室大棚和西沟村土窖保鲜库建设为试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目前东湾村5座温室大棚的主体工程及供水系统、区间道路已全部完工,并种植了菠菜、油白菜等秋延晚蔬菜。西沟村在原有基础上,对老窖进行改建扩容,新增仓储保鲜库容300立方,实现了西沟马铃薯反季节销售,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认真测算增收点,完成复播1200亩,保证了2008年人均增收任务的顺利完成。
全方位推进林业工作。确定以“加快完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拾遗补缺阜滋路及村村通道路林、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狠抓居民点绿化”为重点,克服“举债造林、养林,重栽轻管”的造林瓶颈,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采取“重点工作重点支持”的方式,列支专项资金8万元下拨至各村用于整地、苗木、管护等造林费用。采取在条田末端栽植的形式,适地适树,种管同重,在设法降低管理费用的同时提高了新栽林木成活率,新建小泉至白杨河高标准农田防护林 6公里107亩。坚持贯彻“谁栽植,谁受益”的原则,加快推进林权落实,已落实林权476.4亩。对发展特色经济林的农户,在市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再予以每亩50元的补助,极大的调动了村集体及个人造林积极性。共完成植树造林795亩,其中防护林544亩,居民点绿化45亩,道路绿化10公里117亩,新建89亩特色林果业示范园一个。秋季整地260亩,完成任务的1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管理,大力倡导发展节水型农业,底沟500亩加压滴灌番茄示范田亩产量达到7吨以上。加强对辖区内农场的管理,要求农场新打机井全部采用滴灌等节水技术,严禁私自开垦土地,有效缓解了我乡水土矛盾。为保证饮水安全,逐步收回生活用水机井,结合实际,启动公用设施特许经营,促进机井等公共设施的合理流转,提高供水质量,解决农牧民反映的吃水难问题。
完善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利用国家对农机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新购番茄播种机、残膜回收机等中小型机械48台,改善了机械作业质量,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加强对黑车非驾的整治力度,通过发放宣传单、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安全教育达2000余人次。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力度,完成8.04万亩农作物保险工作,做到了应保尽保。继续实施“1311”科技示范工程,聘请州、市技术人员,围绕我乡优势主导产业,采取集中培训与田间地头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实施科技人员领办项目和示范田工程,从培训到农业生产关键时期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牧民科技应用水平。积极推广名、优、特、新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新技术,重点推广棉花双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番茄节水灌溉等新技术,落实生物防治2.3万亩,带动科技示范户10户,辐射带动农牧民200户。争取到加工番茄、 棉花及马铃薯的新品种引进试验项目,通过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目前已经运作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及农机协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东湾村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完成底沟村无公害肉鸡养殖合作社、加工番茄合作社、西沟村富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工作,极大增强了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以点带面,“村容整洁”展现新面貌
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完成了6个村的村庄规划,重点做好东湾村及岔路口商服小区建设规划。依托“以奖代补”项目,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投入资金1875.63万元,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68项。以村庄的绿化、美化、亮化和环境卫生整治为主抓手,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公路、安全饮水等农牧民急需的基础设施,新打机井4眼,维修渠道近20公里,有效缓解了我乡水土矛盾。新建林带边坡2.76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2盏,极大改善了乡村面貌。新建沼气池288座,维修沼气池38个,新建沼气池服务站1个,促进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维修牧道10公里、牧道桥1座,彻底解决了牲畜转场时道路难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