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教育改革不够深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的教育改革力度还欠深,发展步伐还不快。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单一,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教科研氛围不浓,活动浅薄,还停留在备课、听课、等常规层次上,纵深研究机制不到位,成效不明显。学校分配机制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吃大锅饭等分配不公”和“教学岗位的人少、非教学岗位的人多等人员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不高,教育合力不强,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8.教育经费紧张。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和不可预见的超投资,在“两基”攻坚进程中实施的一、二期贫义工程、边境地区学校项目、危房改造、希望工程等中长期积累起来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渐显现,比如:危改资金缺口大,“普九”债务化解难度大。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偿还旧账与加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学校公用经费过紧,正常运转困难,常常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情景。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2008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内涵发展为重点,以统筹资源为关键,以人才强教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步。
(二)总体目标
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成人教育逐步扩大,民办教育、特殊教育不断进步,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显著增强,“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基本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体系。
(三)重点工作
1.依法办学,全力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完善“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认真宣传、贯彻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依法保障困难群体、残疾儿童和外地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依法控辍。不断提升义务教育水平,严格执行“两免一补”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使全县的儿童少年都能公平地享受基础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多方筹资,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教育投入原则,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要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教育资源整合的各项建设任务。对教学用房紧缺、建筑破旧的村级学校,要通过希望工程、危改工程等渠道尽快给予修缮、改扩建,全面消除各种因建筑因素所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为全县中小学生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3.统筹兼顾,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继续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特色化、成人教育终身化和幼儿教育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稳步扩大高中教育规模。结合市场需求,科学调整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合理设置紧缺专业,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骨干特色专业,促进职业学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成人教育要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导,承担起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增强农民致富能力的重任。幼儿教育主要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办学,让幼儿能享受更优质的教育。
4.健全机制,增强队伍综合实力。要建立开放、灵活、竞争的教师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扩大优秀人才来源渠道。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完善聘用合同制,建立教育系统人才交流中心,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要逐步试行岗位工资制度,将教师待遇与岗位职责、工作数量和工作绩效挂钩,构建以能为本、按劳取酬、优质优酬的管理体系,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强干部队伍监管,健全干部诫勉考核机制,对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及时给予调整。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鼓励自主研修,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服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