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2年,**镇率先实现了“普九”,2003年力所乡实现“普九”,2004年莫窝乡实现“普九”,2005年翁嘎科乡实现“普九”,2006年新厂乡实现“普九”,全县“普九”覆盖率达56.97%,2007年底,中课乡、勐梭镇、岳宋三个乡(镇)的“普九”工作顺利通过市级验收,至此全县完成了以乡(镇)为单位的“普九”工作,2008年初以县为单位的“普九”工作开始启动。
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通过全县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合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以县为单位的“普九”攻坚工作在2008年10月21顺利通过省政府的验收,验收组对我们所做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普九”档案规范、表册齐全、资料完整、数据准确,各项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三)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1.校舍改造成绩显著
2004年新建校舍建筑面积3879平方米,维修1895平方米,投资323.08万元,全县D级危房19189平方米,当年排除危房1344平方米;2005年新建校舍建筑面积2307平方米,总投资242.5万元;2006年新建校舍建筑面积16774平方米,总投资1364.7万元;2007年新建校舍建筑面积24145平方米,总投资1801.2万元;2008年新建校舍面积14656平方米,总投资1769.5万元。五年来新建校舍建筑面积61761平方米,排除危房18166平方米,总投资5500.98万元。
2.加紧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工作
2006年11月30日沈培平市长在勐卡镇召开现场办公会后,全县及时成立教育资源整合搬迁办公室,着手开展县二中搬迁土地征用、地质勘探、灾害评估、项目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已完成教学楼A区(寄宿制项目)和B区(恢复重建项目)、学生宿舍楼1号工程、市政给排水建设;教师宿舍、学生食堂、校园绿化建设等工程正在建设中,2008年9月已经实现**县第二中学整体搬迁到新校址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县委、政府关于城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统一规划,完成城区学校整合方案,县幼儿园已完成土地购买工作。
3.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
2004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7所,按照“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对地处偏远、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村社校点进行撤并。布局调整因地、因时制宜,切合实际,稳步推进。既要寄宿制学校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又要方便学生就学,减轻学生生活经济等负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五年来共撤并50所学校(包括县小与民小合并、县二中与职中合并),现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7所。
4.信息教育迈出了新步伐
2006年教育局成立电教室。电教工作坚持以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管理和三种模式应用、研究为重点,以网络建设和资源建设为主线,狠抓电教网络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至2008年,全县有远程教育网点130个,其中:模式一61套,模式二63套,模式三6套。有计算机教室7个,计算机320台;有多媒体教室14个。有教育网站2个,基本能够满足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要求。2008年6月10-12日,普洱市“农远教”工程验收小组莅临**,对**“农远教”工程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对**“农远教”设备的运用和管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四)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1.完善师资补充机制,积极补充缺额教师
在编制范围内,2004年招聘教师60名;2005年招聘教师42名(公开招聘国民教育师范类大专毕业生34名,省委组织部、教育厅下派到我县支教教师8名)。并配合团县委,完成32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录用工作;2006年新招聘教师33名,再就业人员6名;2007年,新增教职工113名,其中:新招聘教师90名(通过招考录用20名代课教师、10名工勤人员;招聘特岗教师40名,招聘小学教师20名),再就业7名,20年以上工龄的代课教师、临时工转正16名。完成82名代课教师、15名临时工的考核、录用等工作;2008年通过聘用特岗教师、事业单位招考等形式新增教师81人。五年来,通过公开招聘、组织下派、志愿服务和考试转正等多种渠道充实到教师队伍,使全县教师结构得到极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