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激励措施上,选拔优秀分子进入镇(街道)事业单位。部分地区为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激励大学生在农村工作中建功立业,实行了招考(聘)优秀大学生进入镇(街道)事业单位的做法。如鄞州区2001年招考大学生村干部时,规定大学生在三年聘期结束后,表现好且乡镇工作需要的,可以正式招聘为乡镇事业人员。慈溪市对到村工作满两年、年度考核合格且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进行“单招单考”,选拔进镇(街道)所属事业单位,对年度考核优秀、进村级班子、任村团支部书记、获得过市级以上单项荣誉的人员,分别给予加分。
四、工作实践效果
选拔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干部,有利于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村、建设农村、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有利于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具体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效地改善了村干部的队伍结构。从慈溪市2001-2005年选拔的且留在农村的150名大中专毕业生情况看,大专以上学历135人,中共党员71人,平均年龄25.1岁。这些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工作,无疑给村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慈溪市60%的村进了大中专毕业生,对进一步改善村干部队伍文化、年龄结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002年底,该市村干部1963人,大专以上学历51人,占2.6%;年龄35岁以下的281人,占14.3%。到2005年村级换届后,村干部1664人,大专以上学历134名,占8%;年龄35岁以下的258人,占15.5%。村干部大专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人员所占比率分别提高了5.4个和1.2个百分点。此外,村里的年轻干部面对这批充满活力且又有文化知识优势的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许多人表示趁还年轻,要抓紧学习,否则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慈溪市近年来有100多名村干部报考学历和专业培训,在村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2、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工作的水平。大中专毕业生年纪轻、素质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思想开放、视野开阔、接受能力强;法制意识和政策观念强,注重依法办事。他们的到来,无疑是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了一股新风,在大中专毕业生的积极参谋和努力工作下,村里的各类统计、报表、计划、总结、文书档案和其他上报材料等一些基础性工作的质量,与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村里的村庄规划、环境保护、经济项目可行性报告等工作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村里的各项制度逐步得到建立健全,工作规范化程度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村里的各种活动也日益增多,给原本寂静的农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一些村主要干部反映:“不用不知道,一用还真少不了。”许多村民认为大学生文化程度高,个人素质好,政策解释透彻,处事公平,心地纯洁,值得信任。
3、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后备干部队伍。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通过直接体验农村生活,直接参与农村基层的社会管理,既锤炼了他们的思想意志,又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他们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许多镇村领导反映,大学生几年工作下来,学生气褪去了,成熟感增强了,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老练了很多。大学生自己也认为,在村干部岗位上工作,考虑问题比以前要全面、仔细,办事情比以前稳妥、周到。慈溪市人事局一位领导对此颇有感受:在选拔到村工作满二年毕业生进镇属事业单位时,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与他们报考村干部面试时相比,在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反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各个层面都对这支素质优良的农村后备干部队伍予以了肯定。
4、有效地拓展了大中专毕业生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近年来,随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村积极拓展都市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环保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等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项目,农村广阔的天地,成为了大中专毕业生发挥自身优势、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在慈溪市海拔最高的大山村工作的俞城德,到村工作后,协助村领导先后拟订了大山村优质茶叶基地、千亩林业示范区、特色旅游观光等项目可行性报告;协助申报大山茶叶、杨梅2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利用因特网推销村里的茶叶、杨梅、笋等特色农产品,促进了村里特色经济的发展,被村里干部和群众亲切地称为“村里的大学生”。大学生的知识优势、技能优势在农村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