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道路养护改革中经济责任制的应用

2025-04-27

公路作为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倍受关注。而公路养护业多年来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公用事业的身份和名义生存 ,制约了公路养护业的发展。特别是我省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等一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快速发展,地方公路养护业其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产生的弊端日渐显现出来 ,结合我县地方道路实际情况来分析,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高投入 ,低产出。由于地方道路养护一直靠上级拨款 ,开支多少 ,年终核销 ,形成了地方道路养护部门效率低下 ,道路养护质量不高 ,社会整体效益低下。

2、“大锅饭”现象严重。由于公路部门长期存在的吃“皇粮”的现象以及资金计划、拨付权限和公路部门财权、事权管理权限的严重脱钩问题 ,地方公路部门人员严重超编 ,尤其是体制改革以来 ,造成管理人员远远大于养护人员、地方道路养护有限的资金被人头费大量吞噬的现状。目前状况看 ,我市有限的养护资金就连发放县级公路养护部门人员的工资都不够。

3、劳动生产率低下。由于旧体制不讲求经济效益 ,不注重经济核算和考核 ,公路养护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加显得毫无生机和活力 ,劳动生产率低下 ,发展后劲不足。我县地方道路养护部门长期以来没有新鲜血液充实,人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思想、体力等各方面均没有很好的后备力量,“等、靠、要”形成的懒惰思想造成了部分领导不思进取 ,停滞不前。

由于这种计划体制造成了公路养护质量差、效益低、成本高 ,公路养护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近几年来 ,国内各省市对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了一些尝试 ,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1、由以前的单纯拨款制改为按里程、按等级核定人员 ,确定好路率指标等 ,从而最终确定养路经费。

2、由计划体制下的经费拨款制向综合考核拨款体制转变 ,即由地市级公路养护主管部门对县公路养护部门的公路养护状况进行考核 ,根据完成情况给予拨付款项。这一阶段 ,制定了考核指标和养护各项定额 ,打破了以往经费拨款制的缺陷。通过考核 ,调动了基层养路职工的积极性 ,第一次使基层养路职工产生了危机感 ,从而对养护经济效益开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可以说是一次飞跃 ,为彻底打破大锅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3、逐步走向市场。即由各道班为一个内部承包集体 ,对所辖养护路段进行经费、人员、机械器具等方面的全面承包 ,养护管理部门定期考核 ,拨付养路承包费用 ,为全面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现在大部分地方道路养护基本上处于这一阶段 ,如现行的公路养护内部招投标办法、计量支付等办法 ,都向前迈进了一步。那么 ,下一步地方道路养护改革的方向如何发展呢 ?我们认为 ,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结合这几年各地对地方道路养护体制改革的探索、总结 ,把公路养护彻底推向市场 ,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和公路养护市场体系的时机基本成熟。

在地方道路养护进入市场之后 ,作为公路管理者的公路管理部门也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管理职能变成了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这有利于实行事企脱钩以及机构的改革 ,最后完成向市场的彻底过渡 ,即真正成为代表国家履行公路所有权、保证公路保值、增值的职能。

地方道路养护单位要实行好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真正成为有责、有权又有利的经济实体 ,还要取决于地方道路养护单位本身的素质以及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一般来说 , 地方道路养护单位本身的素质主要指: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人的素质。技术素质是进行科研、设计、工艺等方面的水平能力 ,既包括生产设备、劳动工具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完备性。管理素质是指公路管理体制和领导分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经营决策能力是否适应 ,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基础工作是否完善。人的素质是指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工人队伍的思想建设、政治水平、文化和技术水平能否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的要求。技术素质是基础 ,管理素质是主导 ,人的素质是关键 ,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推行经济责任制才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下一篇:浅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内涵及其关系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