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管理分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事迹材料(3)
2025-04-27
三、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务实创新。
1、不断深化了运行机制的改革。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新型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成立了人才交流中心,通过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三干”选聘(本人申请干、群众评议干、组织批准干)和“双向”选择办法将各类人才选拔在合适的岗位上;二是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健全新型的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逐步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工人能进不能出的”怪圈;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新型的能多能少的分配机制,各经济实体中的职工收入与部门效益挂勾,分局机关也打破铁工资,实行效益工资制;四是深化管理模式改革,健全新型的能实能活的管理机制。
2、积极推进了管理模式的创新。该分局继续采用PPMS管理模式,PPMS管理模式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强素质,提高效益优程序、规范行为靠制度和强化质量严标准等四个方面。为有效配合PPMS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分局以《湘东公路分局管理全集》为依据,倡导以法从严治局、以情从细治局、以德从教治局。为增强工作透明度,又执行了日监督制度,加大对分局干部职工日常工作考核力度,监督时间从工作时间延伸到下班时间,监督范围涉及到各方面。针对接到的举报,经查实后分局领导分别给予戒免性谈话,予以全局通报,并要求向组织写出保证书。PPMS管理模式下的自我约束管理有效避免了行政命令式管理下的机械性和被动性,倡导文明管理,使全分局各项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的轨道。不论工作多苦多累,不论工作条件多差,不少职工总是任劳任怨地争着干,将工作当成自家的事,不用领导分配,主动挑起大梁。今年雨季期间,管辖范围内319国道,塌方严重,几度因塌方几乎中断交通。险情就是命令。该分局的白竺道班24小时吃住在塌方路段,直属队的同志随时待命,机修站的机械随时等候调配。5月31日傍晚,险情再次发生,塌方和泥沙流肆意,交通被中断;该分局立即组织近30人的抢险队,用铁铲、水桶将塌方和泥浆运走,通过8小时的奋战,终于恢复了交通。
四、努力营造和谐工作环境,加大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力度。
1、加大了硬件投资,建设硬环境。该分局从刚刚搬进来,便非常注重加强环境建设和保护,精心种植了各种花木近千株,近几年来,又投资几十万元在大院前修砌花池,种植草皮,花木品种达110余种,绿地覆盖率达58.3%,一年四季绿树成阴、鸟语花香。花园式的段机关大院被评为湘东地区唯一的省级园林化达标单位后,段部又多方筹集资金改善道班环境。前年又投资10余万元,完善云程道班的附属设施和修砌花池,将云程道班建成了首座公寓大道班。2005年,先后投资20万余元,对下埠道班房进行改造,将下埠道班建成花园式大道班,将东桥道班建成种养基地,逐步将机关大院的园林化向道班延伸,为全段职工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2、加大了软件投入,创建软环境。硬环境是门面,软环境是内涵,狠抓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今年上半年,该分局进一步加强了分局机关的作风建设,从优化环境、规范管理、明确程序、树立形象四个方面着手,使得机关环境实现了“四无”(无灰尘、无烟头、无痰迹、无纸屑)、“四化”(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培养了职工的良好工作习惯,提高了工作效率。受行业特点的影响,养路工每天坚守在养护现场,当人们在空调房纳凉时,路工们正顶着烈日上路补油;当人们在居室中观雨时,路工们正冒着大雨上路排水;当人们尽享天伦之乐时,路工们正在路上巡查。但是养路工没有怨言,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既然选择了公路,就没有后悔!”有的老养路工文化水平不高,但养了一辈子路,对公路有着浓厚感情;年轻的养路工文化水平高了,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有的年轻人敢为人先,大胆提出了公路科学养护、生态养护的设想等。**电视台记者在319国道塌方抢险现场采访该分局养路职工、省交通厅劳动模范曾令桂时,他道出了肺腑之言“养路工作的确非常累,但是养了几十年的路,就像养了几十年的宠物一样,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养路工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为得只是“为民提供好的道路运行环境”。养路工对路的亦诚,感化了沿线居民和过往司机,不少居民的爱路护路意识增强了,甚至还组织村民义务帮助养路工扫路、清水沟等,从而在全线范围内创造了一种“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爱路护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