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我自己都不信,离开了学校还写读后感。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开始我是拒绝看这本书,并且也拒绝写读后感,实在是推脱不掉了。拒绝的原因很简单,不想面对书本,懒得思考,并且有一种羞耻感就是我很久很久没有好好看过这类书籍了。
成年后长时间脑袋空空是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自己经历并体会的时候,这种生活状况会一点点侵蚀你整个人并渗透到人生去,毫不自知。突然一声惊雷响起时,似乎要改变点什么,努力挣扎点什么,几天又打回原形。没有大意志力的人,永远也逃不过“真香”。
我讨厌看外国书籍,尤其是哲学类的,更是让我深恶痛绝。讨厌一个人你可以列举出他N个毛病,讨厌一本书,我可以扩大N个毛病。于是,收到电子书时,我挑剔的嘴脸开始了。哲学类的书本,我喜欢纸质的,那样才有踏实感,并且把重要的东西划出来,嗯有一种成就感;哎,又要面对书中人物奇奇怪怪的名字了,算了算了,以开头字命名他们好了;这本书那么长(300页)竟然要我五天看完!要命啊,我没那么多时间(请忽略我一天能看很多某点小说的速度)!
我拖延症厉害,至于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拖延到最后一天,也不确定是拖延还是纯粹讨厌。慢腾腾花了两小时,看了七十页。对比看小说的劲头,对比仙侠玄幻灵异的世界,这本书跟我吃饼干不喝水一样难以下咽。朋友说读后感一千字就好,您瞧我这光是读前感受都能五百字了。
好了打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熟悉的饼干式配方,翻译过来的东西,迄今为止,我觉得《伊索寓言》最好看
篇4: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教授,带着他的十四岁儿子克里斯骑着摩托车走上了横跨美国的旅途。在途中他不断地与心灵对话,似乎有两个人在同一身体内不断地碰撞,反思,途中生活几乎都是白描的手法,没有什么修辞,就连两个人的对话都是看起来乏味无趣,却在他个人的思考上、描写的细节上有禅修般的记录。
书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他俩的旅途,一条是裴德洛对“良质”的研究。该书的前部分读起来给我感觉像一种无所事事的游荡,又像各怀心事的人们在一起走,于此而言,读起来是十分无聊的。但是读的过程中又不得不让人思考:他们在追求什么?波西格跟他儿子这种无聊的相处是为什么?他的儿子总是跟他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而他对于儿子,也不是有什么话都说出口的。
一直读到这里:过了一会儿,他哭着问我:“你为什么离开我们?”什么时候?“在医院的时候!”没有办法,警察把我带走。“难道他们不让你出来吗?”不让我出来。“那么,你为什么不开门?”什么门?“那扇玻璃门!”……那扇玻璃门我打不开,他们不让我打开它。我必须照着他们的话做。“我以为你不想见我们。”克里斯说,他把头低了下来。他眼中出现了这些年来一直存在的恐惧。现在我看到那扇门了,它是在一座医院里。我才读懂了,作者波西格就是那个精神分裂的裴德洛,他在发作的时候,他的儿子感到害怕。
在波西格梦中,他正在试图杀掉那个在阴影里的人,结果发现自己的手正掐在儿子的脖子上。这一次对话,我读出了波西格在精神分裂发作时,他儿子对他的担心,而他通过儿子对此事的恐惧,才意识到那一个状态下的自己是多么的吓人。他跟儿子说,可能要儿子自己回家了。
读到此处,我的内心突然觉得很有感触。本是并肩而行的父子,因为父亲自己的原因,他选择了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问题,让儿子自己前行。天下父母,谁愿意如此呢?谁又不是只能陪自己的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呢?不能再陪自己挚爱的孩子再走下去,离开时必然对孩子充满着担心,可是又不得不面对一些选择。
很多人把这本书定位为哲学书,里面充斥着对自己内心进行剖析的人生哲学。可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旅行书,一篇长长的,充满智慧的游记,一条长长的人生之路。
在旅途中,对每一次摩托车维修上的细节,作者细致地追求一种叫做“良质”的东西,初读本书,我也不知道良质指的是什么。但是再读下来,我想,那就是“卓越”吧。追求卓越,拒绝马马虎虎,或者说拒绝平庸,这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转变。我们普通人在一般情况下是追求普通的舒适圈,因为那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可是追求卓越,那要用很大的牺牲,花费很多的精力才能换来。而我认为人生要务之一就是追求思维层次上的提高这个说法是非常正确的。
篇5: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后感
下午在火车上继续拿起《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不要被书名误导,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开始读起来很吃力,读了几页之后,内心是浮躁的,我强忍着内心的躁动开始重读,这一次竟然能走进作者的心境了,那些文字似乎开始熟悉和清晰起来,就好像作者在一个围炉前给我讲一些旅游的奇闻异事,对于一些想法好像也找到了一个导师来给你一些宏观的指导,宏观已经足够。
最近在狂读历史,地理,最近又迷上了哲学,这么一段时间以来的一个收获就是没有任何总结的学习都是没有无效的,就如同我最近学习历史和地理内容一样,我只是隐隐记得一些信息,但是完全没法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我想复习,但是摆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些零散的信息,我可拿出一堆书来甚至给出一个书单,但是他们就好比一个凌乱的书架一样摆在我面前,我几乎无从下手,但是感觉它们确实在。
学习的一个要诀也在与此,光有学习的过程是不够的,学习的结果也要要重视,我们可以对形式随意一些,但是大脑需要把这些知识沉淀下来,固化到我们的认知系统里面。
就如同我在多年以前看《幸福来敲门》,只是印象中感觉生活艰辛不易,但是多年后重温的时候,其实情节我已经基本忘记了。
所以学习的过程里面我们其实有很多的目标,最后多到好像没有目标,只要有时间就去做一些事情,但是事情的轻重缓急我们没有想清楚,于是你觉得重要的事情其实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其实才是关键,久而久之,回想这个过程,多少是会有些进步,但是展望前程,却有些茫然,因为到底该走那一条路,这个没有人告诉我们。
这是一本写于1968年的书,距今已经有近5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差距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年龄,但是几十年后读来却依然受用,我想这就是思想读物的一大亮点了。读后感哲学,禅,道,似乎是我们思想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未知地带,我们想搞明白,但是似乎却难以下手,很多看似简单到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书里都有一个重新的视角来解读,而这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大好机会。
有两个问题在反问自己:
1.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这可能是对我每天写文的一个反问,我有时候在想,但是对于定位和内容我却没法给出一个很确切的定位。
2.到达目的地不如在旅途中,如果我们达到了目的地,随着而来的必然会是空虚的感觉,所以我必须调整自己,马上适应下一个目标,同时决定该写些什么,做点什么。
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寄希望于站在巨人的肩上,让自己少走一些路,但是我们都会带有一丝侥幸心理,那就是不劳而获,至少在技术领域里面这不是通用而又常犯的错误。
而从成长的角度来说,那就是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在各个方面要成长,都是一个修炼的历程,我们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其实就和我们对自己的态度。
篇6:《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经典语录
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乏味的日子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自己是怎么过的,而时间已悄悄溜走了。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如果有人对政治或是宗教狂热,那是因为它对这些目标或是教义没有完全的信心。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对一个浪漫的人来说,这种古典的方式往往显得很沉闷,呆滞而且丑陋。就像保养车子一样,车子的一切都可以分解成零部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经过测量和证明,这就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一种永无止尽的灰暗,这就是一股死亡的势力。
对于一个古典的人来说,浪漫的人就很轻浮而没有理性,心情起伏不定,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兴趣,是一种肤浅的人,就像寄生虫一样没有内涵,无法养活自己,是社会的负担。从这里我们就差不多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了。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在这里要提到逻辑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观察摩托车开始,然后得到普遍性的结论。比如说,如果摩托车在路上碰到坑洞,发动机就煌火了; 然后又碰到次,发动机又熄了;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仍然熄了; 之后,行在平坦的路上,就没有媳火的情形,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又熄火了。那么这个
人就可以合理地推断,发动机熄火是坑洞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归纳法 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
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知道摩托车有一定的结构、体系,修理人员知道喇叭是受电池的控制,所以一旦电池用完了,喇叭自然也就不会响了,这就是演绎法。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我们打算好好欣赏一下沿途的风光景致,所以要好好享受旅游的过程,不会做那种在很短时间之内游览几个景点的煞风景的事。
沿途时不时还有小孩向你挥手,也有大人从屋里走到廊前看看是谁经过。一旦停车问路或是想瞭解什么当地的情况,你得到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他们会问你打哪儿来,已经骑了多久,热情而又滔滔不绝地和你神侃半天,简直比你还要兴奋。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了。你需要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广角镜头,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都不见了。”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人的热情、情感以及意识中情感的层面,其实也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而且是它的核心。
工作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它是工作的核心。
要想具有鉴赏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级的工作,体会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感觉,就要培养内心的宁静。
内心的宁静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会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理性结构已经不符合所需,从而显露出它真正的面目——在情感上是空虚的,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表现,而在灵性上上更是一片空白。
在整个文明的理性结构下,活得很盲目而且很疏离。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轻另一种形式。然而没有人会放弃自己所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可以真正融合两者,因为两者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交会点。
所以在近代古典和浪漫的文化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两个世界逐渐分离,互相仇视,所有的人都在怀疑是否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事实上没有人希望如此——不论他的敌手如何想。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是很丑陋。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经典语录》
篇7:灵感书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是罗伯特·M.波西格。作者讲诉了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单独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灵感书籍吧!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内容简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一路上父亲以一场哲学肖陶扩(是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早期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机车修护技术等等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 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并潜入自己的过去,探寻在现代文明下自己精神的分裂的起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 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