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大赛》观后感精彩(推荐12篇)(3)

2025-11-05

一点思考

跨界选手出彩,学霸写代码作诗调侃小撒

互联网时代,AI主播兴起的当下,我们还会对传统主持人报以什么样的期待呢?虽然节目中没有介绍,但记者了解到,大赛全国60强选手中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超过40%,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剑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名校毕业生。“90后”和“95后”选手超50%,成主要新生力量,金融精英、资深程序员等跨界型选手不在少数。

有新闻基础扎实、“声音、节奏、气场简直无可挑剔”的,比如首场新闻类排名第一的选手邹韵凭借沉稳大气的表现得到网友的一致认可。作为拥有将近四年驻外报道经验的CGTN出镜记者,邹韵极具国际化视野。在比赛现场,她将自己置身于国际语境中,从中国话、中国茶等细节看到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呈现出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形象,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中国之声”。

而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文艺类选手龚凡是理工科学霸,曾在硅谷担任IT咨询师,她在比赛中就展现了理工科思维搭配文艺类的“非典型”主持风格,夺得本场文艺类第一。现场她用自己设计的程序为撒贝宁现场作诗,活泼有趣的小诗逗乐了评委和观众。“玉容风骨些许矮”这样的字眼,也让小撒欲上场拔掉电源。光是口才好,成不了优秀主持人。

基本每位主持人都是掐着点完美结束陈述的,整体素质颇强。网友点评说,“90秒那个就是活生生一道面试社会现象题,这水平在公务员考试中秒杀全场了。”“第一位小姐姐是公务员事业单位面试的节奏,第二位小姐姐是教师资格证面试的节奏”,“随便出口就是一篇申论范文”。

虚拟主播来了,更期待复合型、个性化主播

另外,还有带着融媒体搭档为自己“加分”的。新闻类选手果欣禹携手以其为原型打造的人工智能虚拟主播“小果果”同台亮相,配合默契。以“合作”应对康辉有关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主播的提问,也颇到位。融媒体时代,全方位、复合型主持人才成为新需求。

来自湖南卫视的李莎旻子虽然是位90后主播,但已经是参赛者中颇为“脸熟”的选手。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已经是网红主播,在湖南卫视也参与到跨年晚会、热门综艺的节目主持中,因此给不少观众留下印象。但她在比赛中以《热爱》为题讲述,却有网友认为其肢体动作过多,这并不是《演说家》节目。但大赛对于李莎旻子颇具综艺感的风格持开放包容态度,董卿认为她的表达很有对象感,节奏感几乎是完美的。最终,李莎旻子获得晋级。

央视主持人鲁健对记者表示,大赛将具备过硬导向把控能力、新闻直播互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以及人格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新标准。当下的媒体环境和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主持人会更看重知识、精英型人才,注重思辨力、知识储备,讲究字正腔圆,“现在传播环境不同了,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知识传播只是一个方面,我们更希望能看到个性化的选手,在某一个方面的特质突出、极致化。”但所谓的“个性”并不是单纯的外在性格显现,鲁健说,“选手的个性化特质依赖于知识、情感能力、才艺都可以,是和能力、专业结合起来的个性,能充分展现出和其他人不同的特征。”

篇10:央视主持人大赛观后感

“去掉一个最高分,97.5分,去掉一个最低分,93分,最后专业评审团得分95.467分。”

在《主持人大赛》的评分环节,我们总会听到撒贝宁在宣读结果前说出这样一段表达。近年来的各种电视竞技中,这种打分方式我们很少听到。最好的成绩去掉了,最差的成绩也去掉了,这是为什么?

对“上了年纪的”观众应该对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并不陌生——央视主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每年都是按照这一模式进行打分。

和《青歌赛》一样,《主持人大赛》也是一个专业导向的比赛。所以也沿用了这一评分方法。

怎么理解这种“专业导向”呢?

就是说,比赛的评判标准不是单纯依靠现场观众投票,也不是靠场外的粉丝Pick,就是主要依靠专业人士对其专业表现进行评判!

这意味着,比赛的评判权掌握在少数业内人士手中。他们是谁?有总台每一个频道的资深主持人,有频道总监,有传媒学院的资深老师,还有造型团队的负责人……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任何一个行业,大大小小都是一个“圈”。在唱歌界和主持界,都一样。坐在评委席的老师,通常都是业内的“大家”,而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业内新生力量的佼佼者。他们中,有的是师生关系、有的是私交甚好的同行,还有的还有着“知遇之恩”。

就比如这位江西台主持人尹颂,他曾经主持过江西分会场的春晚,就是被坐在评委席的时任春晚导演陈临春选中的。

当时撒贝宁就调侃说,陈主任的分一会儿可能会被去掉。

果不其然被小撒言中,他打出了99的高分。

一旁的康辉也笑出了声。

而这位勇夺第一期新闻类第一名的选手邹韵,则是同样来自CGTN,是评委席刘欣的同行。

还有来自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参加比赛,而评委席上坐着的,就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的资深教授。

可见,去掉一个最高分的意义多么重要!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评委因为日常表现和社会关系,为选手打出超出比赛范围的“情感分”。

那为什么又要去掉最低分呢?同样,是为了避免专业评分时走向另一个极端。

仔细分析评委团队,你会发现,他们中有资深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也有文艺类主播。更重要的是,还有学术界的力量,还有造型团队的专家。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更何况,参加专业比赛的选手,通常还会有明显的类型区分。青歌赛会区分不同的唱法,《主持人大赛》则分成了新闻类和文艺类。

即便根源上是同一个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但在评判标准上还是有些许差距。根据实际情况你会发现,这两个大类里面其实还有很多垂直类型。例如文艺类中还有专门的少儿节目主持人“芝麻哥哥”,他的表达方式,和一般的主持人大不相同,你必须要放置在一个给“少年儿童”主持节目的语境去理解他的“专业”。

再比如,比赛时有的评委认为选手的基本功还不到位,但从造型的角度来看,选手展现的形象,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文艺类主持人。

因此,去掉最低分,就可以避免因为选手的类型不同、评委的个人喜好不同,而给选手给出了个别的“极端否定”。

所以,别小看这个每一次评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极值的背后,不仅仅是统计学公认的公平算法,背后还能规避掉观众量大最敏感的问题——

1.避免比赛中“关系户”效应

任何比赛,摆在导演组第一位的事情就是维持公平。围绕着比赛,观众最容易讨论的就是“黑幕”。

《主持人大赛》的打分环节是最严肃的环节,不仅每一个选手的评分实时公开,而且每一个分数都会对应到打分的评委。

公布最高分和最低分时,镜头还会给到打出相应分数的评委。

应该说,实名制评分,给了评委很大的压力,他们很难因为社会关系,去给出“感情分”,从而保证了节目公平公正。

2.避免比赛情绪化

没有感情分,并不代表没有“情绪分”。有的专家评委会出于“惜才”的考虑,多打高分,也会因为从不适合“为我所用”的考虑打出低分,这都是情绪化评分的表现。

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可以保证评委打分时处于冷静、理性的状态。如果多次出现由ta打出的最高分或最低分,那么这位评委就会自动调整自己的评判标准。

这是个好规则,它也意味着央视的《主持人大赛》不会被“情感充斥”,更不会被“情绪化”的判断左右比赛结果。

这也注定《青歌赛》永远成不了“超级女声”,它不会引起观众乃至粉丝的狂欢式参与,而是仅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专业大礼堂”,去冷静理性地分析小数点后三位的细微差距,一起让这个专业的舞台变得“好”和“更好”。

篇11:央视主持人大赛观后感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我们曾经或是出于兴趣,或是被父母逼迫,掌握的一门技能,学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会用在哪里。可它只要成为我们身心的一部分后,它就总会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无意间带给我们意外收获。

《主持人大赛》第四期,文艺类选手苗霖,他就因为在大学时候与单田芳先生的一次邂逅,然后每个周末去单老师家学习评书。从此,他把评书这门技艺,融入到了自己的主持生涯里。在这期《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他又把这种技艺作为一个杀手锏,杀入到了这届大赛的文艺类前15名中。

他的开场相当的吸睛,一句“有道是身穿大褂说南北,云遮月里听惊雷”,字正腔圆,情绪饱满,我立马被圈粉了。

还有他三分钟自我展示的时候,眼睛特别的炯炯有神,镜头切换到第二现场,第二现场的选手们忍不住说,看到苗霖的眼睛里有光。这时候我看视频的弹幕里,也有很多被苗霖的眼睛吸引的话,说在苗霖的眼睛里能看到星辰大海。

这个比喻,大概是对苗霖出场的最最盛情赞美了,他的眼睛里确实是充满了内容。这种光,在如今很少见到,以前在戏曲相声等一些演员的眼睛里,倒是经常见到。

所以说,苗霖的闪亮开场,是他学习评书所塑造出来的那种神韵,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他的三分钟自我展示的内容,说的正是他的恩师单田芳先生。

对于单田芳先生,他也是我听评书的启蒙者,记得第一次听到他,还是小时候在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他说《白眉大侠》。所以对于苗霖的讲述,我是非常非常感兴趣的。

也许是因为太熟,也许更是因为对恩师的太念念不忘,他讲述的情绪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无法控制,声音也甚至变得急切起来。他也许是太想表达出对恩师的一腔深情,导致他一时忘记了他是在参加主持人大赛。

所以后半截,让我有点说不出的感觉。这时候,看到弹幕里也有很多相同的声音,说苗霖的讲述太过了,根本就是走错场,甚至有的表示是看不下去了。

既然是比赛,肯定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的,甚至要注意一部分主持技巧的。

也不知是苗霖故意的,还是太无法自控,感觉他三分钟的后半截,自己的语言就完全是被自己的情绪牵着走了,伴随着情绪的升起,他的声音也越来越高,一直到最后甚至开始声嘶力竭,有种拿命来比赛的意味。

他的90秒即兴就相对好了点,抽到的题目是厨王争霸赛决赛中,关于“妈妈的味道”的菜肴,来一段主持。

他又发挥了他的特长技艺,一开始用强大的“报菜名”的内功,马上引出“妈妈的味道”的主题。然后他就开始讲述,什么是妈妈的味道,其实就是家的温暖的味道,最后还不忘扯出选手刘梦瑶。

他其实这时候,与刘梦瑶竞争关系的,刘此时是第三名,若他的分数超过刘,就意味着他能晋级,而刘梦瑶就要止步了。这就有点小心机了,不过也可能是他说的太嗨了,根本没有考虑太多。

结果他的一句“请第一位选手刘梦瑶登场”,一下子把刘梦瑶送到了止步选手里。在后面的采访里,他也说有点对不起刘梦瑶。这期的比赛,刘梦瑶是最最令人惋惜的选手。

她做的美食节目的展示,真的是把每个人的味蕾都调动得足足的,我以为她会得第一的,谁知最后连晋级都没有。

然而造成刘梦瑶没有晋级的直接原因,就是苗霖晋级,所以我到最后,对苗霖也有点埋怨呢!

我是一个很主观的观众,太喜欢用感情用事,希望大家保持理智哦!

可是苗霖到底好不好呢?我又想听听董卿姐姐怎么讲,结果是我一听了董卿姐姐的点评,我立马又释然了,我感觉他对苗霖的总结也是绝了。董卿姐姐具体说了什么呢?且看下文。

当评委们正在打分的时候,董卿开始说话了。

她笑语盈盈,温柔的先夸苗霖。“苗霖你好,可以看出,评书对你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这呢,有它好的地方,你的情感很饱满,你说话掷地有声,语言很有节奏感。但是有利也有弊,你说对不对?”

为董卿的猝不及防转弯打满分,我一般最喜欢听她说“但是”之后的内容。苗霖开始连连点头说“对对”,董卿马上换了口气问:“那你认为弊端在哪里呢?”

董卿的说话能力真是不让人佩服不行,自己不说选手的弊端,开始让选手自己说,省得再有人说她苛刻挑刺,也变相促使选手自查。

其实只要放下姿态,最了解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苗霖因为董卿的话,他就立马坦诚的说:“其实可能就是太‘评书’了,然后这个主持状态,没有完全的展现出来!”

一听完,董卿就笑了。因为她早已猜出苗霖肯定知道自己的缺点,接着她就缓缓的补充说:“对,表演和主持,它一定也是两码事嘛!表演的语言,它是有特定情境的,一旦过度强化了之后,你可能就受限于它了。不要在所有的节目里,都显现出一个特点来,把它为你所用,而不要被它给羁绊住了!”

听董卿说话点评,真是一种很美的享受,她永远的温情脉脉,但是又往往给我们传递出了最最一针见血的内容,这样的语言魅力,真是绝了。

下一篇:读《恩宠与勇气》有感(精选14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