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电影《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热门参考(整理18篇)(3)

2025-10-28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尽管恐怖袭击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20世纪60年代末,大众传媒尤其是卫星电视的快速普及,恐怖主义国际传播的目标开始由政府权威转向公众舆论,恐怖组织借助公众舆论的力量谋求与政府对话并倒逼政府改变政策。1972年发生的慕尼黑惨案,使曾经鲜为人知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一时之间广为人知。 1976年1月时已有67%的美国公众知晓巴解组织。媒体的大规模报道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问题的高度关注,提升了巴解组织的国际地位,其政治诉求得以列入联合国议程。

三、立陶宛民族主义——苏联独立的先声

电影中5号球员保劳斯卡斯的立陶宛身份让高层官员如临大敌,密切监视其行动以防叛变。我们不由疑惑,立陶宛同样也是苏联的一部分,为什么地位如此敏感?

立陶宛共和国(Republic of Lithuania),简称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北方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

立陶宛是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合并成波兰立陶宛联邦, 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并与俄罗斯一直在北欧和东欧争霸,后由于国力衰退,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并最终遭到吞并。一战时被德国占领,192月宣布独立,但在二战时又遭苏联吞并,苏联政府依靠军事力量制止这些“革命”的同时仍在宣传“拯救三国人民、维护三国主权独立”的伪证策。在苏联不断的压迫和操纵下,已经选择资本主义 发展道路的三国只能放弃自己的主权和原有目标。1940年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再次独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后加入欧盟和北约。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是以自我民族利益为基础而进行。本尼迪克特将民族界定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有着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最重要的是)认同的人,将对同一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忠诚置于对任何其他共同体的忠诚之上,如此形成民族共同体。在沙俄的统治过程中立陶宛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民族主义意识,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的独特性,使立陶宛自身的民族性在苏联的民族同化政策的压迫下保留了下来,并进而形成强烈的反苏力量。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政府背离了列宁种族平等的原则,大力推行俄罗斯沙文主义和民族同化政策,强调俄罗斯民族的优越地位,取消了少数民族语言电台和学校,这种政策并没有起到当局料想的作用,反而加剧了民族矛盾。

加上,作为主体民族的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作为被统治民族的立陶宛,如电影中保劳斯卡斯抱怨在国家队的奖金没有立陶宛出租车司机收入高,立陶宛的民族分离主义情绪更加强烈。

1989年苏东剧变给立陶宛独立提供契机,1990年立陶宛率先从苏联独立,推倒了苏联解体的多米诺骨牌。从此民族主义、分裂主义一发不可收拾,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苏联国家队再次夺冠。然而四名主力立陶宛球员,公然宣称其为立陶宛比赛而非苏联,荣誉属于立陶宛。立陶宛与俄罗斯的民族矛盾可见一斑。电影违背事实让保劳斯卡斯“叛逃”,可能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这段历史。

四、在主线之外,电影还有另一条十分重要的线贯穿全片,这条线既是保罗斯卡斯的成长与转变,也是从同到尾困扰我们的“谁是卧底?”

影片初期,作为队长的5号球员保劳斯卡斯,不仅没有深入联系群众,更是表现出了和整个团队的格格不入,不仅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用篮球砸萨沙的脸,而且在酒馆与全队发生争执。他对教练冷嘲热讽,对队友不屑一顾。初看电影,我们很容易将保劳斯卡斯的以上行为归结为和谢尔盖相同的性格原因。然而在谢尔盖本人的回忆录中,保劳斯卡斯是一个朋友很多,人脉极广的人。那么一个生性暴躁易怒,对周围人屡屡挑衅的人,真的能得到如此之多的人的友情吗?也就是说,保劳斯卡斯的这种攻击性行为是有选择性的。除了立陶宛对俄罗斯民族由来已久的隔阂之外,另一个保劳斯卡斯采取针对性态度的原因就是他一直知道队内有人在监视他(或者整个国家队),但是不知道到底是谁,所以无法对所有队员产生信任。作为重点监察对象的不安和压抑,也是他想要“叛逃”直接动因。

五号和十号球员在影片开始就表现出了与对其他人不同的深厚的友谊,他们各自与其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也多发生在彼此之间。然而欧锦赛胜利回国后,在大巴上,保劳斯卡斯对谢尔盖单方面的质问和挑衅就让观众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俩也没发生什么啊,突然吵起来是为啥?欧锦赛夺冠后,保劳斯卡斯在酒馆中与队友就民族问题发生了争执,米希科和谢尔盖把保劳斯卡斯拉到门外,保劳斯卡斯表达了对谢尔盖的唯一的信任。然而就在此之后,国家队被海关拦住检查行李。由于苏联轻工业落后,国家队成员普遍在到国外比赛时走私皮带羊毛等轻工业制品,所以整个场面十分精彩。而谢尔盖作为团支书,在行李中被搜出圣经,但还是被很快放行。这就有了保劳斯卡斯在车上对谢尔盖的质问:“你到底在为谁祈祷,以至于过关如此轻而易举?”加上整支队伍的队员只有谢尔盖没有走私,保劳斯卡斯对于谢尔盖就是告密者的怀疑也就更加坚定了。因而保劳斯卡斯在大巴车上的爆发不仅是对苏联上层监视的不满的发泄,更是对谢尔盖辜负自己信任的愤怒。

然而谢尔盖的反应很快就使保劳斯卡斯意识到自己错了。“潜伏”在队内的间谍并不是谢尔盖。再之后魏奥运会做准备的训练和比赛中,保劳斯卡斯渐渐意识到其他队友对团队的重要,了解到队友们都是对篮球有着纯粹热爱的人,于是他放下了心中的隔阂,融入了集体。但是间谍幽灵仍然还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终于在医务室,为了给谢尔盖找药,保劳斯卡斯翻动了队医谢瓦的包,赫然发现队医克格勃的身份。从之后保劳斯卡斯的表现看来,他并不十分紧张,还和谢尔盖愉快地玩耍起了队医技术先进的窃听器。面对保劳斯卡斯和谢尔盖两人的质问,队医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但坚决否认自己曾经向上级告过队伍和队员的密。阵阵无力感向保劳斯卡斯袭来,他握拳怒砸墙壁后奋而出走。

情节如此起伏,队伍中的告密者究竟是谁我们仍然不得而知,直到领队向教练坦白,是他举报了国家队。如此,一向谦和的教练对自己挚友的愤怒,就不显得言重了。

可以说保劳斯卡斯“谁是卧底”的这条线对剧情相当重要,然而国内大量的删减,不仅使本来立体饱满的保劳斯卡斯沦为戏份过少的边缘角色,更使得片中角色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不合逻辑,让观众不明所以云里雾里,严重影响了观影体验。

作为发生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1972年慕尼黑美苏男篮奥运对决,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育运动,更是国内国际政治综合作用的结果。苏联对美国的最终胜利,不仅是一人一队技术的胜利,更是美苏竞争中苏联人力物力占优的体现,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攻美守时期鲜活的时代注脚。

但是政治并不是全部,在宏观背景下的微观个人更值得我们尊重。借用一句本片我最喜欢的台词聊表希冀,“运动比任何类型的战争都更加纯粹和美丽,无论是冷战还是热战”。

篇7:《绝杀慕尼黑》体育电影精选影评观后感

虽然一直很爱苏联-俄罗斯,但观赏的电影作品少之又少(印象很深的几部片子已然忘记了名字),因而对这个国家人们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了解甚少。流转在中国互联网的尊称——毛熊、毛子、大毛、战斗民族笼统的概括了这个国家民族特性中彪悍的一面。有人说,流淌在俄罗斯民族血液当中的其实是彪悍与温情的共存。这部电影就让我看到了她的温情。

如果与近来观赏不错的《摔跤吧爸爸》《卡特教练》等运动类题材且同样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好电影相比,我更喜欢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对苏俄的情怀,而是因为这部电影除了铭记荣光之外,还代表了一个失意民族对历史的反思。

与美帝西欧相比,俄罗斯历来贫穷,即便苏联号称当时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但从电影里可以看到,苏联运动员外出比赛回国连毛线牛仔裤都要走私,隐形眼镜是国内没有的高科技,教练孩子疾病只能出国做手术,去美国与大学队比赛居然在闲暇还想着卖鱼子酱,生心脏病居然没有钱治疗,连治疗伤病的封闭针居然都没有……苏联穷尽举国之力与美国比武力,却民生潦倒,困境丛生。今天很多俄罗斯人仍然怀念着强大的苏联,但电影中无数的小细节都在狠狠扇着耳光。

看过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讲述了东德对普通民众无孔不入的监视监听系统。这种龌龊的伎俩恰恰代表了执政者的极度不自信。电影中每个运动员是什么立场,说过什么话,有什么动向都被监视的明明白白,稍有异象便打上叛国叛徒的标签,而标签意味着你回国就不会有好日子过,球队的秘书就是上面安排的内鬼,你找个国外的朋友吃个饭喝个酒都有人在暗中观察着你……这种病态的监控系统,让人不寒而栗。把它拿出来放到台面上,让世人知晓让明智者唾弃,这本身是不太容易的。

那么,即便在这样艰苛的生存环境下,我们仍然看到了那星火燎原的闪光点。坐在轮椅上的孩子说你们别吵了,夫妻相拥一吻轻声道其实我们并没有吵,家庭的温情在我的心里漫溢开来;身在异乡球员心脏病没钱治疗,穷教练垫资做手术,赢得比赛之后,球员放弃奖金为孩子治病,人与人之间的淳朴让我内心倍感欣慰。

世上有很多人都是没骨头的,正如电影中眼看失败向领导推脱责任的那位,在那时官僚体系下的苏联,这样的人应该海了去了。说到核心,这场可以载入史册的篮球比赛,你会发现即便他们技术和技巧没有对手高,实力没有对手强,但每个苏联人都有不屈的灵魂,这是这个国家虽然历经劫难仍屹立不倒的根本所在。在强大的日不落时代,很多国家跪下了,沙俄没有,与英国打了几个世纪;在强大的德意志希特勒时代,全欧洲都沦陷了,苏联没有,葬送了希特勒的美好前程;在强大的美帝时代,欧洲跪下了,苏联没有,与美争霸。即便穷也绝对没有低头,即便失败也要站着骄傲。这大概是我喜欢苏联-俄罗斯的原因吧,喜欢不屈的悲情英雄。

时至今日,我所知道的强队是莫斯科中央陆军队,夺过欧洲杯冠军的篮球强队;如中国姚明般的人物基里连科在当时的NBA也算得上一号名声显赫的球员。这说明历史的荣光并没有远去,它只是化作另一种形式,在历史中开创着新历史;如同俄罗斯,在苏联解体的破碎中坚守着骨头,静待着凤凰涅槃。。。

篇8:《绝杀慕尼黑》观后感运动题材电影精选影评

12分39秒G教练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锁定了目标-“战胜美国队”。这便成为了通篇围绕的核心战略。故事情节之简单,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曲折的支线剧情。

影片之所以获得极高共鸣还在于,他使用极平实的故事揭示的却是真实世界最深刻的道理。当教练G 宣布将要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美国队的想法时引发了上层不小的震动。从时间上看虽然只有几个片段,但足以表明任何一个战略目标,无论最终发布时是云淡风轻还是意气风发。其过程的严肃程度和意义的深远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它深刻的表达了机构最上层的核心价值观。并由最权威的人士对最终结果承担着主要责任。换句话讲,如果因为制定了错误的目标而招致的舆论和媒体压力并不会由某个球员来承担。

战略制定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实现过程。影片中也是这样,在确定了目标之后,一系列为之达成的情节依次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全队的统领教练G既需要按照计划根据前文所铺垫的新方法实施训练,比如带领队员深入美国,熟悉了解他们的习惯特点;也不得不应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比如谢尔盖的伤、萨沙的疾病,眼疾的缺陷,队员的离队;还必须处理好自身所背负的生活压力-儿子的手术。

从讲故事的篇幅大致能看出来,作为这样一个团队领导人的日常工作模式。与制定目标时的高瞻远瞩,指点江山不同,践行使命的过程是一种日常到近乎枯燥的单调: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重复重复又重复,细节细节再细节。没有哪一天与众不同,而每一天又都格外的重要。这就是一个伟大项目落地过程的真实写照。

按部就班体现了G教练管理能力,如何将庞大的整体目标分解在日常中消化。而突发状况的应对则考验着G教练的领导能力。有些小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有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就像如果不是能够发现队员的眼睛问题,并为其购买隐形眼镜,就很优肯能失去一名优秀的中锋。有些时候看似不可逆转的灾难也会在日积月累的付出后峰回路转。就如同G教练在细枝末节处对队员散发出的关怀和照料在最终团队即将面临土崩外界之际将所有人的心拧成了一股绳。甚至在最紧要关头仍是这份执着打动了上层决策团队,为赢得比赛取得了根本的先决条件。

影片中曾反复的提到了“为国家工作”的字眼,然而最后一刻,挽回出走球员的真实原因却仅仅是“我像在家一样”。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对不同行业不同属性的团队观察发现,绝大多数队员都表现出了相似的矛盾性:

下一篇:高中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共19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