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电影《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精选热门参考(整理18篇)(2)

2025-10-28

直到比赛结束前10秒,苏联队一直在苦苦维持领先地位。苏联队在一次关键的进攻没有得分,美国队抢到篮板后马上快攻,道格?科林斯试图上篮得分,苏联队6号萨坎杰利泽情急之下把科林斯拽倒,美国队得到两次罚球的机会,此时比赛时间剩下最后3秒,苏联队以49比48领先。

科林斯第一次罚球命中,苏联队主教练康德拉辛向技术台请求暂停,布置苏联队最后三秒的进攻战术,然而这个暂停没有被执行。科林斯又稳稳地罚中第二球,美国队反而以50比49领先1分,留给苏联的时间只有3秒了。康德拉辛请求的暂停仍然没有到来,苏联队员只好自己决定这关键一攻怎么打。苏联队从后场发球,谢尔盖?别洛夫刚接过球,裁判才如梦方醒,吹停了比赛,给了苏联暂停的机会,此时剩余时间只有1秒多。暂停完毕,球员回到球场上,计时器显示时间依然只剩1秒,苏联队员没有顾及其他,他们要争分夺秒作最后一搏。球从苏联队的底线直接发到美国队的篮下,但等候在此的队友并没有接到球,此时终场的哨声响起,美国队开始激动地庆祝胜利,因为他们非常肯定,他们还是胜利者,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然而,一位在篮球界地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美国队忘情庆祝时站了出来,做出了一个改变比赛结果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国际篮联的秘书长威廉?琼斯!

电影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

图注:亚历山大?别洛夫投入制胜一球的瞬间。上帝派出了亚历山大拯救了苏联男篮,可他却又残忍地带走了这位天赋过人的年轻人。1978年10月3日,这位苏联队的英雄因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而不幸英年早逝,年仅26岁。

琼斯中止了美国人的庆祝,要求裁判重新开始比赛,把比赛时间调回到3秒——科林斯罚完球后比赛剩下的时间。他的理由是:苏联队在科林斯罚球时已经向技术台申请了暂停,只是当时球场上噪音太大,技术台没有听到,所以当时暂停完后比赛时间剩下1秒是一个错误设置,必须得重新打,而且要打3秒。

美国队自然不同意琼斯的决定,球员已经打算退场,拒绝重新比赛。但这样做会被视为弃权,直接判负。因此,比赛继续,但美国队对苏联队的最后一攻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苏联的叶杰什科用尽全力把球传出,年轻的亚历山大?别洛夫将飞来的篮球接住,起跳,上篮,球打板后落入篮筐,同时终场哨声响起,比赛结束。最终比分定格在51比50,胜利者变成了苏联。

奥运会七连冠,63场连胜,经过这场巨变后烟消云散,美国队裁判委员会提出了申诉,申诉最终被驳回。美国队拒绝承认结果,他们也拒绝领取本该颁发给他们的银牌,于是这些奖牌至今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默默地等待他们的主人,但是这批美国队员至死都没有去把银牌带回家,也不让自己的家人、后代去领取。

篇3:《绝杀慕尼黑》体育电影精选影评观后感

电影真实地还原了1972年那场轰动一时且极具争议的慕尼黑美苏篮球赛。那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苏联队在教练加兰任的带领下,以最后“3秒”压哨绝杀,赢了当时的篮球霸主——美国,终结了美国36年的不败神话,创造了历史奇迹。

这是一部光看片名就知道结局的故事,而导演在细微之处的把控和处理不仅让期待值丝毫不减,反而比你想象的更撩动心弦,让人不禁随着队员们的情绪血脉喷张、澎湃不已,仿佛自己就是当时场上的一员,荣辱相关。

影片立足于美苏冷战背景,前段的冲突点看似来自于一盘散沙队员、空有抱负的教练,他们各怀心事、各有芥蒂,面对着爱情、亲情、家国情的迷茫,却都是真心实意地爱着篮球,视篮球为生命,即使赚的不如出租车司机多,即使是膝盖劳损、视力差,甚至是活不了多久,还有那句“输了坐牢,赢了是国家英雄”……更实在的是在体现美苏冷战期间压抑的民众情绪和战战兢兢的苏联政府。

“信念的力量”大概是影片最大的传输点了,苏联的队员们靠着不屈的信念,朝着一个目标,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愿望”。而更重要的是,自此的苏联政府和民众才像重新洗礼过一般,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闷,得到了信念的鼓舞,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大概才是这一场比赛带给苏联国民的最大意义吧!

篇4:《绝杀慕尼黑》体育电影精选影评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这部俄罗斯电影于12月28日上映,之后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最近这部电影被引入中国,前天看了一下,确实不错。

电影讲述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在教练加兰任的带领下,苏联队在男篮决赛最后三秒逆转,打败的美国队的故事,而在这之前美国男篮已经保持了36年全胜记录。

电影拍的很好,虽然看简介已经知道最后三秒苏联逆转赢了,但电影中的悬念还是让我怀疑到底是谁胜利了。电影以篮球为主线,但又有感人的爱情、亲情、友情。在最后队员把所有的奖金给教练,让他给儿子看病的时候,教练哭了,很多观众也哭了。

教练加兰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让所有队员相信,美国不是不可战胜的。在新闻发布会上他说:“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当然,他不但使大家树立了信心,而且也让大家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不过,电影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感觉电影对教练提升大家能力的描写还不够,本来苏联队和美国大学生队不相上下,似乎一下子苏联队的实力就和美国国家队不相上下了。

决赛前,发生了著名的慕尼黑惨案(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的严重政治恐怖事件)。当时是可以放弃比赛的,苏联方面本来也计划放弃比赛了,因为大家都认为战胜美国队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失败了,在当时的苏联体制下,后果比较严重,还不如不去参加比赛,自然也就没有失败。在队员的坚持下,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比赛,并取得了胜利。

如果最后的结局是失败呢?他们的选择还正确吗?

其实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面临的问题,是冒着极大的失败可能去尝试,还是放弃尝试,立于不败之地?

在我看来,放弃尝试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种初级的不失败。如果逢敌必亮剑,在与对手(对手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别的)的较量中,从失败渐渐走向成功,这种不失败,才是一种高级的不失败。

我们常人在努力去尝试的过程中,即使失败,也不用承受电影中那么大的风险。即使失败,也是一种锻炼。

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你压根不敢去尝试。

篇5:《绝杀慕尼黑》体育电影精选影评观后感

体育比赛的魅力其实就在于此,巅峰的对决就是要让人看到最后一秒,而不是早早锁定胜局。拍的精彩的体育片真的是让人能有很强的代入感,同呼吸,共紧张,之前看《摔跤吧,爸爸》也是有超强的感觉,不过感觉在情绪的处理上,阿米尔汗的影片更加煽情,也许是因为聚焦的更少吧。其实,我们在这个时代,也见证了很多很多的绝杀,但是与上个世纪相比,随着各种比赛的层出不穷,尽管绝杀还是绝杀,但是被人传颂的时间在逐渐缩短,来不及发酵,下一场比赛又来了,就像98-99曼联的绝杀为人传颂甚久,而皇马13-14最后的绝平,加时赛反超就鲜少被人提起,在这个媒体过于发达的时代,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球星的动态,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不幸,失去了等待的过程,以前就像射箭,思念的过程就是拉弓,蓄满了力再发射,就会有很满足的感觉;现在就像是开枪,啪,枪响,发射,啪,第二枪响,又发射。失去了回味的时间,少了很多的乐趣,在逐渐思考怎么把节奏慢下来。

篇6:《绝杀慕尼黑》体育电影精选影评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一跃而起》)可以说是到目前我最喜欢的电影了。院线、剪辑、未删减完整版,加在一起前前后后看了至少三遍吧。第一遍看的是竞技体育的热血沸腾,年轻运动员流淌着汗水的肉体感染力十足!所以初看时惊叹的“好看”是单纯的肾上腺素和荷尔蒙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字,“爽”!但后来几次回味的时候才发现,电影里有很多值得一品的细节。国内电影院线上的是删减版,严重影响了剧情连贯和角色塑造,不过快节奏比赛和激动之下并没有时间深究,这样下来,在之后的每一次回看时都会有新发现,这种愉悦感的获得说不定还要感谢国内的电影删减(bushi

电影改编自谢尔盖·别洛夫的自传《一跃而起》,聚焦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打破美国36连冠的那场颇受争议的胜利。间或有对对历史人物经历的魔改和对前苏联的讽刺,但总体上立场较为客观,没有通过片面夸大苏联获胜的合理性来带动民族情感,反而毫无保留地再现了“争议”的全过程(不过该片不受美国人喜欢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篮球史上著名的一役,对现实和创作两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说推动了美国“梦之队”的建立,以及在虚构作品如《灌篮高手》中被当作原型借鉴。篮球对于我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这片文章就从我熟悉的方面谈谈这部电影。

*本文主要是对我院线一刷时疑惑的解答,所以更适合看删减版的同学阅读,只看过完整版的同学或许不会产生某些疑问。

电影的主线故事是苏联队更换教练,新教练改变了前教练的人员和战术,提出了前人不敢想象的目标: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打败美国队,并带领苏联国家队队员一步步走向成功。在这一过程中,从头到尾掺杂了太多国际政治因素,使单纯的体育竞技变得并不单纯。

一、苏联队为什么要更换教练?

看起来可能毫无关系,但是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从远在中东的以色列讲起。

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有520万犹太人,是世界上犹太人集中的国家。然而在沙皇政府严酷的种族歧视、种族迫害、种族隔离政策下,大多数犹太人并无人权,加上社会上广泛的反犹情绪,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四起,犹太人处境更加恶化,这反而使犹太人吹响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号角。

19,流亡中的俄国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与犹复国主义运动领袖魏兹曼在巴黎街头相遇,交谈中列宁明确表示布尔什维克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因此苏俄虽然在初期对犹太人持宽松的政策,犹太人的处境有所改善,但在政治和宗教问题上没有放松,将犹太组织解散并定位非法。

然而,苏联在二战后出于对外战略的考虑,急于将英国势力排除出中东,这与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不谋而合,美苏联手为以色列“接生”。1947年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其中有33国赞成,13国反对,10国弃权,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联的支持,美国就算再支持也是没用的。1948年以色列建国,苏联是第二个与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苏联还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资金援助。

可惜好景不长,二战后不久,美苏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中东因其巨大的战略和经济价值成为其争夺的首要目标。苏联经过利益权衡,重新考虑了它的立场。而另一方面,对犹友好引起了苏联和东欧犹太人的民族情绪波动,苏联当局认为这是危险的,必须及时刹车。以色列建国后,大批苏联犹太人希望移民以色列,苏联对此极其反感,苏以就移民问题产生了摩擦。此后就是一系列对东欧犹太领导人的审判和处决。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以色列接受了“艾森豪威尔主义”,苏联认为这是以色列投靠美国的行径,为此大为光火。直到1967年,苏以因第三次中东战争彻底撕破脸皮,两国正式断交,两国关系跌入谷底。直到1990年才恢复外交关系。

电影中苏联国家队换帅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前教练戈麦尔斯基的犹太人身份,已经不能使苏联当局对他产生信任。以及由于1970年欧锦赛的失败,苏联队只拿了季军,换教练已经不可避免。

二、1972慕尼黑惨案

第二个问题也与以色列有关。

电影中奥运会半决赛之后,三名球员失去了踪影,除了五号保劳斯卡斯以外,其他两名分别是格鲁吉亚球员米希科和祖拉布。他们俩在外出探望以色列队时,正巧遭遇了恐怖主义袭击以色列运动员,被封锁,直到通过电视转播被队友看到,才得以归队。恐怖主义事件发生后,苏联体育局随行官员和领队甚至决定退出本届奥运会。那么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电影冰山一角下到底是怎样的?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魂在西德慕尼黑召开。西德当局希望借此次奥运会在国际上恢复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洗刷二战时期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慕尼黑奥运魂致力于打造一个“和平欢乐的盛会”,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运动会开始一周里,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西德的边防人员和重要的运输站口也都普遍放松了对进出人员的检查,使“黑九月”恐怖组织成员轻而易举混进奥运村。9月4日,恐怖分子进入公寓,与运动员展开搏斗,之后2名运动员被打的,其余9人皆为人质。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然而,西德当局针对人质的营救行动失败,双方在机场激烈枪战,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11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下一篇:高中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共19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