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再吐槽一下译后记。
tevens一个好端端的gentleman被形容成“颓废乖戾、偏执保守”,“毫无幽默感、自视清高、与尘世隔绝“,并且拥有”盲目的忠诚“,这种盲目的忠诚造就了其生活中与父亲、与Kenton小姐之间的悲剧性的缺憾。译者在译后记中这样写,显然是带着自己的某套价值观来评价Stevens,但问题是,译者的那套标准何以就是正确的,或者说,更好的呢?译者显然忽略了Stevens由父亲那儿直接传承而来的关于责任、尊严的体会,也忽略了Stevens和Kenton小姐之间的感情是一种双向选择:换作是你,你会选择与一个男人结婚过自己的生活,还是选择拥有一个蓝颜知己并且两人一起做一辈子的管家?Stevens的冷漠只是促成了上述选择的一种,不应忘了作出选择的始终是Kenton小姐。
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一位英格兰老式管家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Stevens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一生在小说中呈现出一种铭骨入髓的必然性。我们总是善良而又stupid地想,“如果Stevens怎么怎么样,他和Kenton小姐就会怎么怎么样……”,诸如此类。但是小说根本容不下任何的“如果”。你们以为Stevens最后醒悟过来了,觉得“应该停止无休止地追溯往事,应该采取积极的人生观去享受自己剩余的时光”。你们以为这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但你们错了,故事从头到尾都在展现一种必然性。Stevens回到达林顿府后,将继续发扬他那独特的敬业精神,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尊严的管家而兢兢业业。你们可以尽管去期待一个会调侃打趣的Stevens,但你们永远别想看到一个“脱掉衣服”的Stevens。
小说的另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虽然以第一人称来叙事,却成功地选择了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因为Stevens本人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看那些府上乃至政治风云中来来往往的过客。 旁观者的视角,使得作者可以在中立的态度下以及在不引起任何争论点的情况下触及许多历史层面的东西。但译后记试图对这种旁观者的态度进行僭越,它有观点地指出Stevens没有看清自己效忠的勋爵曾经帮助过德国战犯和英国的法西斯分子,这种“有观点地指责” 正是对旁观者视角的中立态度的一种僭越。就算Stevens意识到这一点又怎样呢?站出来指责自己的主人,反抗自己的主人吗?让小说的后半部分变成描述一个平民阶层如何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和长远的国际视野,如何与纳粹分子和法西斯分子进行斗争的故事吗?这听起来像一个玩笑。一个开大了的玩笑。
不要轻易地去僭越小说传达的那种旁观者的态度,否则你只是在用一团浓烟去驱散一层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