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若即若离,感伤之情,跃然于纸上,而我,唯独喜欢这词中的清丽淡雅,欣赏那一份恬静婉约,是不是那满卷愁都飞上了李清照的眉间,直达心宇?
当读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让人感觉到花自在飘零,水自在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深深感受到她那种带着感情色彩的思夫之情,相思苦中苦,思念愁上愁,情到深处人自痛,痛到深处人自苦。
就是这么一个女人,她的词美得让人心疼,美得让人惆怅!
篇6:读宋代李清照诗词有感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秋日的阳光从窗外斜斜的射进阳台。
一本书,一杯茶,一把椅;慵懒地蜷缩在椅子上,无比惬意地享受着午后阳光带给我的温柔。
没曾想无意中翻动着的一本书,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让我爱不释手,彻底的爱上了李清照的诗词。来不及设防,一不小心跌入了她百年来一丝一缕萦萦绕绕斩不断挥不去的愁绪里。
曾经无数次读过李清照的诗,觉得她的诗美是美但都不足以打动我。直至今日才让我第一次真正地领略了她的诗,可谓是美到了极致。
古人多数关于秋都格外敏感,一叶知秋,落叶知秋,以至于诗词里的秋境深深浅浅都裹挟着一层愁色。而李清照的这首关于秋境的诗却给人一种丰盈充实的质感,又让人感受到含翠凝碧的生命力。
说起李清照总让人会想到,她才情,爱情、忧情,成为她一生的标签。从情窦初开在懵懂怀春,到与子新婚祈愿;从深闺梦里的刻骨相思,到爱情之痒的愁肠百结。
美好的`东西好像总是遭天妒忌,她的爱情也遭遇了诅咒。以至于她深爱的丈夫暴卒。生死相隔,她内心所有关于爱情和幸福的设想顷刻间都化为泡影。在烽火乱世再嫁张汝舟,以至于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反反复复饱受着爱情的折磨。
靖康之后,皇帝和朝官都心照不宣地不提北归之事,但李清照却不忘故国故乡、故人故情,一心盼着朝廷能收复失地、重整河山。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诗莫过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震撼人心。
作为古时的人妇,虽不能处处抛头露面,她却心系天下。时时想着收复失去的河山;虽然自己手无缚鸡之力,但不能出战;却用手中的笔召唤英雄出战收复河山。
生不逢时,是时代造就了她悲惨的命运。想岁月静好,却颠沛流离;想长相厮守,却丈夫突然暴卒;想朝廷收复失地,却最终化为泡影……她的一生悲怆而凄凉,让每一个读者心头都为之颤抖。
李清照不止是风华绝代,她更是才华横溢的佳人!愿有后世来生,希望她能与相爱的人,在岁月静好里一起长相厮守到老。
篇7:读宋代李清照诗词有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中表现词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这首《一剪梅》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粉红色荷花。“玉簟”,精美的竹席。荷花凋残,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人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象征;秋意渐深,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深闺秋寒独处的内心感受。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赵明诚久仕不归,郁郁寡欢,如今面对这样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深秋景象,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内心之苦不言而喻。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喜欢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全词所透出的真挚的“情”让人看了便有和“才下眉头,却下心头”一样的难舍。
所有的字都藏着一个名叫赵明诚的人,从“独上兰舟”由景而生的孤独,到“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盼望,从“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遗憾,到“花自飘零水自流”的伤感,直到最后,才坦白地写出了自己的思念。构思迂回辗转,语言却又明白如画。
每一个字,都盛满了思念;每一个对偶,都工巧到完美。又何止是一首词?
词人笔下清婉的几声慨叹,荡气回肠,道不尽情丝千千缕,诉不完离愁事事休。一首千古不绝的词,牵出深深切切缱绻不断的缠绵,一声咏叹,缕缕相思。远古的忧愁,似一泓不息的脉流穿透千年的逆反时光,踏破苍桑沉默的烟尘岁月,清晰哀怨般缓缓而来,就这么生灵灵地占据了女人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世间情,醉了过往,醉了今世。
篇8:读李清照有感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近日,我品读了《李清照》一书,故事十分简单,说来说去,无非是:李清照一个平凡却有着不平凡事迹的词人。原本的她尽管出自书香门弟,却不拘小节,有着非一般女子所能及的豪放,坚强。因此,对于丈夫的离去,她并未堕落,反而写下了多少为世人所称赞的好词。尽管故事是如此的简单,可这其中的曲折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
花开后花又落,轮回几世也没有结果。你尘封在诗册,如同青灯伴随着古佛,凄凉、孤寂。多少落叶是你飘摇零落得浅愁?那纷扬尘世中,有太多的叵测。穿越青史的回流,有你对月孤酌,浓睡不消浅酒,却道海棠依旧,知否?那红尘梦,几人看透,几人看破,物是人非事事休,却为何欲语泪先流?几种相思,伴着多少闲愁,只无奈打眉头,又上心头,慢慢缠绕,挥洒不去。寻寻觅觅中,那又是谁弹指间碎了“倚门叩首,却把青梅嗅”的美好清梦,暮然回醒,不曾想,却是“只恐双溪舴一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阵阵觞情。
断线的纸鸢哭换不回,就如同那佳人已逝,无处可寻……
一城烟沙,映着那缕孤独的.魂,尽管遥远,却依是那般轻柔如风,至情至性,可为何事如此凄凉?那折翼了的枯叶蝶,飞得到微亮明天吗?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并不完好,却依然靠着那仅剩的保护色,在枝头翩飞,永不停驻,飘洒着沉沦的季节。
纵然,飘落的叶有着无尽的萧瑟,也不曾忘却那曾有过的生机;散落的黄花是那么的枯瘦,但它永远记得的是自己曾拥有过的妖娆,美丽。而她,抑是如此,人们所望尽的是她的婉约或是深愁。遗忘了的是她曾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是如此的壮杰。
其实,我认为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嫁人,相夫教子,做一辈子的贤妻良母便是她们一生的归宿了。在那样的封建礼教下,平凡的女人们并不需要多好的文采。吟诗作对那都是男人干的事儿。而李清照却能留下那么多的诗词,或许归其原由不过是由于她的一生起浮实在太过动荡,使得她的感慨与愁怨太多,以至于不得不用诗词代替言语好好地宣泄出来罢了。
她的词,初读给人的感觉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伤感”。可越深读,你就会发现,其实她的词中不但带着深深的伤感,更多的则是自己对于生活的坚强不屈以及与丈夫的深厚情谊。从中,不难看出李清照是个十分至情至性柔中带刚的女子。即便遇到了再大的风雪,也能如那火红的枫叶,在一片枯寂的深秋中吐出一团团霍霍燃烧的火焰,美丽并存着坚韧。
从《点绛唇》到《醉花阳》,李清照——这盏诗运的佛门青灯辉煌了一时,却暗淡了一世,却让她那如萤火虫般的火点,如缀于夜空的明星一样,永不熄灭。
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像李清照那样迎难而上,坚韧不屈的话,便不在会有那些自甘堕落,走向歧途的人了。无论当时的政治如何,我们都要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不能因人们的错误思想而做出一项令自己一生后悔的选择。需要记:不受束缚,就要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不让人们走入歧途才是真理,才是真正存在的价值!
篇9:读《李清照》有感
读《李清照》有感
读《李清照》有感作者:全塘小学603班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近日,我品读了《李清照》一书,故事十分简单,说来说去,无非是:李清照一个平凡却有着不平凡事迹的词人。原本的她尽管出自书香门弟,却不拘小节,有着非一般女子所能及的豪放,坚强。因此,对于丈夫的离去,她并未堕落,反而写下了多少为世人所称赞的好词。尽管故事是如此的简单,可这其中的曲折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
花开后花又落,轮回几世也没有结果。你尘封在诗册,如同青灯伴随着古佛,凄凉、孤寂。多少落叶是你飘摇零落得浅愁?那纷扬尘世中,有太多的叵测。穿越青史的回流,有你对月孤酌,浓睡不消浅酒,却道海棠依旧,知否?那红尘梦,几人看透,几人看破,物是人非事事休,却为何欲语泪先流?几种相思,伴着多少闲愁,只无奈打眉头,又上心头,慢慢缠绕,挥洒不去。寻寻觅觅中,那又是谁弹指间碎了“倚门叩首,却把青梅嗅”的美好清梦,暮然回醒,不曾想,却是“只恐双溪舴一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阵阵觞情。
断线的纸鸢哭换不回,就如同那佳人已逝,无处可寻……
一城烟沙,映着那缕孤独的魂,尽管遥远,却依是那般轻柔如风,至情至性,可为何事如此凄凉?那折翼了的枯叶蝶,飞得到微亮明天吗?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并不完好,却依然靠着那仅剩的保护色,在枝头翩飞,永不停驻,飘洒着沉沦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