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6:历史读后感600字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希罗多德《历史》的上下册,其上册与下册给我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上册的内容不像一本关于战争的历史书,而更像是希罗多德环游各国时所写的观后感类的散文,上册的内容并没有严格的主线,包括有地理,文化,神话,风俗,政治,战争等,而下册是严密的写了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对于我们研究希波战争史有非常大的帮助。
希罗多德在编撰《历史》时所奉行的宗旨是只要是他所听到的或看到的,不管正确与否,他都会把它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在看希罗多德《历史》时也要注意史料的正确性,带着怀疑的态度来观看这本书。
接下来我所写的是我看完希罗多德的《历史》后的收获和感想。
从希罗多德《历史》中不难发现,不管是当时的希腊,还是波斯等国,在实行重大事件,例如战争,都会进行神托,这非常类似与我们古代中国商周时期的占卜。这种神托就相当于玩弄国家命运,但是在当时他们是非常相信的,例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上册的第31页第66部分拉凯戴孟人派人去请示神托,问是否能够征服全部阿尔卡地亚,佩提亚告诉他们不可以,但是可以进攻铁该亚,拉凯戴孟人深信不疑,结果不仅没有占领铁该亚,反而成为了敌人的奴隶,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而这种依靠神托的事件还有许许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于我来说,在《历史》上册中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居鲁士与其外公阿司杜阿该斯的故事了。虽说阿司杜阿该斯是想要维护他自己的统治,但是我对于他残忍的迫害自己的外孙子居鲁士的行为感到可耻,不过类似这种行为古今中外都有,比如中国的玄武门之变,或许,要想长久的统治,就是不能够带有太多的私人情感。而居鲁士可以幸存下来,哈尔帕格斯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居鲁士后来可以返回波斯,这和居鲁士本身的智慧胆量是密不可分的,就像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第60页第五行所写,阿司杜阿该斯望着居鲁士问:“是你这样一个贱人的儿子竟敢对我们国内最大人物的儿子施行无理吗?”居鲁士并没有畏惧国王的质问,而且还非常从容的回答了他的问题,我想这是没有多少孩子可以做到的,而这也是成为一代国王所必不可少的品性。果然,居鲁士安全的回到了波斯,在哈尔帕格斯的帮助下,召集波斯人,并联合叛离美地亚人的那些人一起摆脱阿司杜阿斯的统治,最后还打垮克洛伊索斯,成为了整个亚细亚的主人。
另外,在希罗多德《历史》当中,有不少故事是引发人深思的,并且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例如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第45页第18段克洛伊索斯所说:“没有一个人愚蠢到爱好战争甚于和平,不是像平时那样儿子埋葬了父亲,而是父亲埋葬了儿子。”我觉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生离死别成为了战争的常态。具有哲理性的花语是可以触动人心的,当居鲁士听到克洛伊索斯所说的话时,居鲁士不仅没有杀他,还要他坐在身旁,对他照顾备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认为居鲁士是一个具有宽阔胸襟和重视人才的人,居鲁士要克洛伊索斯说出对他的不满,而且诚恳的寻求解决措施,这不是每个国君都可以做到的,他的这些品性是他成为一个贤明的君王必不可少的条件。说回哲理性的故事,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故事乃至对于现今的我们来说也非常有用,这就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93页到94页所写的关于大流士打开女王陵墓想获取金钱的故事,当他打开陵墓时,只看到尸体和一行字:“如果对于金钱你不是贪得无厌,而在取得金钱时又不是不择手段的话,你是不会打开死者的棺材的。”
这个故事,对于现今金钱至上的人们来说很有告诫作用,我们应该把金钱把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没有金钱确实不行,但是金钱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不能无限制的追求金钱,更不能为了金钱而做出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
篇7: 历史名著读后感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历史名著读后感范文二
她不愿描绘苦难的人生,赚取人们的“泪珠”,因而就选择了“理想的”人生,作为自己讴歌的对像。在她理想的人世间里,只有同情和爱恋,只有互助与匡扶。所以,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就成了她的主旋律。
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竟会使我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从而在她的影响下,我读懂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坠入了凉静的安闲的境界,我会想到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呀。
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当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与对母亲的颂扬相联系的,便是对童真的歌咏,以及时一切新生、初萌的事物的珍爱。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草儿是弱小的,世界的欢容却须赖它以装点。她放情地赞美纯真的童心和新生的事物,表现了她的纯真与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她亦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歌咏自然,描绘自然之美:”晚霞边的孤帆,在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不施浓墨重彩,没有夸饰与渲染,只是用轻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她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已经表现在这短短的诗行中了。
“阳光穿进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树干儿穿出来了,坚固的盘时,裂成了两半了。”有一些小诗,表现了她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于未来所抱的必胜的信念。这温婉的诗句,固然表现了她“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人生观”,然而,又何尝不是对革命的新生力量的信任与鼓励呢。
她的诗,常将自己从生活里获得的新鲜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自然含蕾,又富有哲理,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思想的启迪。
篇8:《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这本《中国大历史》,也是跳出了传统地解读历史的角度,不从仁义道德出发,而是以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梳理了一遍,寻找中国历史整体的发展脉络。
我认为整本书都在核心叙述一个观点:在中国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作用下,中国政治统一的程度远超过国内的经济组织,继续发展的结果,只有使两者都受挫折。
中国几千年,黄河的无数次改道都使得依靠黄河耕种的中华农耕民族吃了无数苦头,还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每隔几年就必有旱灾和涝灾的大量人间悲剧。这使得这个农耕民族在几千年前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治组织把力量统一集中起来去修水利设施对付黄河,需要粮食贮藏应对灾年。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公元前的秦国就统一了,取消了封建制,走向了郡县制。比西方国家早了几千年。这种政治上带来的过早成熟,和经济上力量无法得到有效的累积,这两者的矛盾,成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主要旋律。
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
历朝历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这样的“马尔萨斯陷阱”就会重复出现。国家体制的最大功用是将千万的农村纠结在一起。意识形态较科技优先,文化上的影响比经济重要,各级官僚的消极性比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要被重视。甚至边境上的武装冲突也不足改变这作风。这使得中国处于一种长期的“停滞”。
例如黄仁宇在讲唐朝李世民和武则天的英明神武时,说到了科举考试、推崇儒家对于体制的更新适应这个新的环境,建立了盛世,维系发展这个超大帝国的重要作用。但是分析安禄山之后唐朝的衰亡时,他说唐代之覆亡不由于道德败坏,也不是纪律的全部废弛,而是立国之初的组织结构未能因时变化,官僚以形式为主的管制无法作适当的调整,以致朝代末年彻底的地方分权只引起军阀割据。
而解放后的“土改”成功的改造了中国的底层结构,它的用处在于使中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当然这里我只是提一下。
这本书读完之后的收获是对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有了再次的熟悉与了解,并从美国历史学家的角度看中国。豪强兼并,从众多的农村如何收税,是中国过去几千年这个农业帝国遇到的核心问题。
篇9:天津历史读后感
天津历史读后感
天津历史读后感本书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天津历史。分为悠悠岁月---古代篇。包括古代天津的经济生活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物。还有峥嵘岁月---近代篇。包括民主革命的奋斗历程,经济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大都市的建设,中西交汇的近代文化和近代的城市社会生活。最后是光辉岁月---现代篇。包括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和天津巨变的十年。
这本书以设卫建城600多年以来的历史发展为主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与时俱进,巨变腾飞的历程,将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融为一体。充实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内容,选取历史上能够充分体现天津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现象与成就,展示天津的独特风貌;在文字表述的基础上,选取丰富的历史图片及图表资料,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图文相得益彰,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也是一座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与历史悠久的中国古都型城市相比较,天津历史并不算太长,天津设卫建城600多年。传统天津的城市地位也不是特别高,在明代天津是座卫城,但因天津依河近海,地处水陆通津,距首都北京又很近,因此地位十分重要。17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侵略的矛头伸向中国,从海路上走,到天津最为方便,最能接近清王朝,所以就把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当成既定方针。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有九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租界,这在世界各国的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抗争史,同时又是一段文化史。它说明这一时期的天津因为有着中国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特殊地位,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由于天津是中国北方最早和距首都最近的开放城市,是中国汲取近代文明最理想的.窗口,也是近代文明进入中国最便捷的跳板,所以很快便造就了天津引领中国近代文明的特殊地位,促使天津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出现了一大批“中国之最”。比如,中国的近代工业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而洋务运动中的许多着名企业就出现在天津,天津机器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火药厂。()能以最先进的设备生产最新式的火药;开平矿务局是当时办得最成功的洋务企业。此外,中国最早的电报和电话通讯,中国最早的邮政和邮票,中国最早的运营铁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无不出现在天津。
天津能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千古变局中走在全国前列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由海河、海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天津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显着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风骨。
读完这本书有助于我对这座城市深层面的了解与认识。带给我对天津的热爱,以及对天津腾飞的信心,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篇10:历史传记读后感
有时候,是历史创造了人,而非人创造了历史;如同,我们经常的以为“时势造英雄”。
我甚至这样想: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早已被历史设置好了一个样子――你本说会成为的样子。请不要挣扎,因为你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即使,你可以奋斗,从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要塑造一个罗斯福,不会让你成为丘吉尔首相;历史要给予一个矛盾而又传奇的将军形象,就不再会给他一个到朝鲜战场指挥联合国军从而成为麦克阿瑟的机会……
我倒更觉的,唯物地讲,巴顿“英年早逝”是历史对他这个幸运儿的一种格外恩赐――因为他只为战争,确切说是为二战中美国的“正义战争”而生,而战争又远非历史的全部!他的幸运就在于,历史保留了他的传奇,尤其是那闪耀般疆场驰骋者的经历,却又无情地没有了去指挥几位狂妄自大到自以为可以创造或者改变历史的政治家家们发动的“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的错误的战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