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篇3: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噱头――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著名的20世纪心理治疗大师,犹太人,经历了二战集中营炼狱,开创心理治疗体系中的“意义疗派”。
活着有什么意义?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会有答案。很多人会说为父母活,为子女活;那我认为这样的理由更没有意义,生命的本身不能是因为另一个生命而有意义。没有人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无论何种境遇,怎样的文化程度。也许因为一时的收获而感慨――活着值得;也许是在困顿烦劳的绝境中疑虑生命的意义。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思考或潜意识问着:“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这其中当然包括“痛苦”,当你正视“痛苦”时,它就失去了威力。弗兰克尔尤其讲述了“痛苦”的意义,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每个人的独特任务;而快乐是一种附加品,如果以追求附加品为目标,这必定会让人失望。哪怕在二战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时,痛苦也是有意义的,人在什么时候都有选择,即便是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死亡。永远不要低估生命的坚韧。
“苦难也不总是病理现象,苦难非但不是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反而可能是个人进步的表现,如果苦难是由存在之挫折引致,就更是如此。我坚决否认人对其存在意义的追求(或对其存在意义的怀疑)是源于或者会导致任何疾病。”当我看到这段话时,仿佛大脑中的暗影突然迸发出万丈光芒,冲破一切云雾,我发现宝藏一样的仔细斟酌,存在之意义的追寻并不是任何疾病,不是抑郁症,不是精神障碍,有大量数据论证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是一座孤岛,这带来了无限力量。
弗兰克尔最终没有给出问题的结论,生命的意义本就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是随着环境和外在的影响而可能时常改变的,它也许不会具体物化成某件事,也许追求生命意义的本身就是这份意义的答案。当我们看透这个问题的时候,便不会再问,更多的思考或质问应该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要行动起来去追寻那个让我们幸福的理由,那不是结果,也不是目标。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被书中的说法所触动,好像到处都是重点;当我看完的那一刻,我已经很难记起书中具体的各种论点,但我却找到了我的生命之意义――这个困扰我十几年的大问题。我希望更多的人能阅读这本书,不止是找到问题的答案,也让每一个人更加热爱生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感谢弗兰克尔!
篇4: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这本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探寻生命的意义。作者带着我们层层推进,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活的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
这些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使命构成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所以“对于意义的认识在我看来最实在不过,就是意识到了现实背景下的某种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说,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尽人事”呢?
“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意义疗法认为,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那自由呢?责任和自由如何取舍呢?
“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读到自由与责任,我不禁会想到沉迷游戏的大学生和出轨的男女,他们为了心中的自由了放下了读书的责任,放下了家庭的责任,那自由便堕落为放任。
我又想起前段时间热映的文青电影《七十七天》,男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穿越羌塘,放下一切走进了无人区。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男主的结局,但从片尾文字记述三位穿越者的事迹看,凶多吉少。我一直在想,影片究竟在传递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亦或只是在用一个影片在向这些“壮士”致敬?自由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意义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如何找到自由和意义(责任)的平衡点,也许只能问自己的内心了。找到了这个内心的平衡点也许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到的所谓“心即理”“遵从自己的内心”是不是也是异曲同工呢?
抛开形而上的东西,进一步想,追求生命的意义究竟该怎么做呢?作者这样引导我们。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功;第二种就是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即爱某个人。”第三种需要详细讲,我专门在“面对痛苦”一篇中总结。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通常,人们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它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他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曾经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我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读到“曾经存在”,我自己的脑子里两个小人吵了起来。如果两位武林高手在华山之巅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后都死去了,如《神雕侠侣》中的洪七公和欧阳锋一般,他们的武学成就也跟着他们一起消失了。这个世界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那曾经是否存在似乎便无所谓。
而另一个声音说,难道你忘了杨过了吗?他们尽管没有把所有的武学保留下来,至少影响了一些人,比如杨过,这些影响是真实发生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似乎这么说‘曾经存在’才是确定的一种存在。这么看来,和世界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保证过往存在确定性的先决条件。进一步讲,想要增加我们自身的价值――改变世界的价值――就要让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尽可能多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仅可以通过交朋友,也可以用创造畅销书、好故事,或是好产品等方式。
最后让我们放眼到整个人生,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该如何去考量呢?弗兰克尔把人生和电影作了个类比。
“当我们在理解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和整个生命的意义时,不妨做个类比,让我们看一场电影:他由成千上万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生命的终极意义难道不也是这样?只有在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小结一下,作者认为生命意义在于责任,在责任限制下的自由是有价值的自由,用每时每刻的责任规划自己的人生,遵从自己的内心,尽人事。很务实、很入世。似乎和儒家告诫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之路遥相呼应。在成长的初期,修身就是我们的责任,当能力增强后就应该担当起与能力相称的责任,从“齐家”开始,随着能力的增长最后成为能“平天下”的人。至于最后能不能达到“平天下”的境界,就看自己的能力是否配得上这份责任。
篇5: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在看集中营那段生活时,简直不敢想像,在那个环境下,疾病,痛苦,死亡是每日必须面对的课题,心中没有光的人,看到到窗外那棵树,看不到希望,只有苟且,偶尔蹲在某个角落想以疾病的名义多活几日外,无其他活着的意义。而那些心中有光的人,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不管遭遇怎么难以忍受的痛苦,仍然坚信生活的美好,仍然对未来抱着希望,仍然努力让自己帮助他人,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刻过得有意义。
昨潘打电话来,是因为某事触及她的一个坎,让她情绪不稳,号啕大哭,我只能倾听,没能给她任何建议,多么希望自己是个心理学专家,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及时将他们从泥塘深处解救出来。我有个小小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将来,能帮助他人。我想今日也试试,如果任何事情都等到将来,那么我就会给自己找借口而延迟行动,不,不能等待,立刻行动。
篇6: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是作者对集中营生活的记录,分为三个阶段:收容-恐惧,适应-冷漠,解放-人性的暴露。
1、集中营里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2、作者不愿意叫醒做噩梦的室友,因为现实更恐怖。
3、在这里,对妻子的思念让他领悟到爱是追求的最高目标。
3、幽默是生存的艺术,就像苦难是毒气被灌入毒气室,均匀弥漫,大小是相对的。
4、无法夺取的自由,是人选择态度和行为的自由。
5、“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意义疗法的总结和思考。
1、追寻意义会导致内心紧张,这有助于精神健康。
2、必须通过对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3、发现意义的方式:事业成就,体验某事或人,对苦难采取态度
4、矛盾意向法对抗焦虑,反应消除法对抗过度反应
5、自由-责任缺一不可。
篇7: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寥寥十万字,却是我读过的篇幅最短却最有力量的一本书。朋友推荐我读时,听到书名,以为只是一碗鸡汤。按照自己的读书习惯先看了前言、自序、目录、后记,了解作者的履历情况之后,便没舍得放下一个通宵读完了。本书的结构很简单,前部分写的是作者作为一名犹太人活着走出集中营的经历,以自己为研究样本;后半部分写的是“意义疗法“让自己走出困境和虚无。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这本书并没有功利的阐述,也没有任何说教和目的,只是一种自然的呈现与流露。我个人认为意义疗法是对一切心理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曾经因为某种意义而让自己努力磨砺地越来越优秀,曾经又因为某种意义的丢失而让自己一度迷茫感伤,曾经更是因为重新获得某种意义而执着了这么多年,后来又是因为某种意义的突然坍塌而陷入迷失。抑郁是一个很深很泥泞的黑洞,有的人因为长年累月的消耗,有的人是突发事件的打击,而一旦陷进去并非他们不想走出来,而是纵有万千种方法可以尝试,意义的支撑绝对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拥有某种意义而让我们即便苦难缠身而感觉美好、即便看不清未来而坚定当下、即便困顿迷茫而不迷失、即便屡屡挫败而依旧自信满满。这种意义就像是一轮不落的太阳,驱赶了一切的寒凉与悲伤;还像午夜的启明星,抚慰着所有的孤独与不安。这种意义就是一个不离不弃的陪伴,是一个柔软的拥抱、一个温暖的问候,让我们安全感爆棚地幸福着。这么重要而美好的意义何处找寻?作者与我不谋而合吧,书中介绍了三种找寻意义的方法:一是从某项事业中取得成功。如果我们直接追求“成功”这个结果,是不会带来幸福的,成功和幸福,是在你投身事业之后自然获得的,是一种副产品,你越想要得到反而会适得其反。正确追求生命意义的方法,应该是去追求这个过程。二是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我们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而面对这些痛苦的方法就是为这些痛苦找到意义。作者说:“所有这些苦难、死亡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没有,那么压根儿就不该忍受。基于这种偶然之上的生命――不论你是否逃跑――压根儿就不值得活下去。”这句话的逻辑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痛苦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痛苦没有意义,那么就代表生命没有意义。所以每一段痛苦都是有意义的。人们只有在面对挫折和痛苦时才能升华,每一次痛苦都是难得的考验机会。面对痛苦是选择怨天尤人,将责任推给命运还是选择提炼痛苦的价值,超越自己,都在一念之间,人们一直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是选择抛弃生命,还是把苦难当成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转化成对内在力量的考验,不同的选择,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三是去爱某个人。作者在集中营中领悟了这个道理,在他坚持不下去,将要面临死亡时,他想到的是他的妻子,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爱一个人胜过爱一切,想着她、为了她努力度过每一个难关,支撑着我们走出泥潭。但这三种方法也都有死穴:做事业逆境是常态,忍受痛苦需要我们能够麻痹自己,而爱一个人需要那个人真的欣赏你、真的在等你。否则,只能自欺欺人,而自欺获得的意义,只能让我们丢掉了自己。总之,这本书可以堪称经典,但于我而言,所述方法都尝试过了,也都触及了死穴。还是推荐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在你人生的某个时期,一定能读懂它的珍贵;在你生命的某个阶段,一定用得到。感激维克多?弗兰克,虽然你并没想过这本书要发表,并且会让那么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