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观《朗读者》有感(精选17篇)(朗读作品《遇见》原文)(2)

2025-07-31

第一次让我觉得要好好记住的一句话是“只要你做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在哪个行业,都是我的好孩子。”

这是柳传志的爸爸送给他的话,后来他把这句话送给了自己的孩子。这位传奇人物原来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如此的风趣幽默。柳传志虽不再年轻,但脸上的笑容和眼睛里的光都是如此的坦荡。对他而言,十八岁那年失去了一个成为飞行员的机会,但接下来的人生却完美逆袭,遇见了一些人一些事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所以,当他谈起这些福祸焉知的事情时,是如此的兴奋和感恩。他分享了自己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词,看得出来他很爱他的儿子儿媳,听得出来这是一个有爱的家庭。一个以“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作为家训的家庭,又怎么可能不阳光有爱呢?

第一次让我对爱情惊叹不已的是一对平凡的夫妻,这对山谷鲜花夫妻。

当丈夫读着情诗看着走下楼梯的妻子时,爱意满满啊。结婚二十多年,每天都在做着浪漫而有爱的事情,为了妻子的一句话为他打造了一个中国最美的花园。妻子并不是女神级别的美丽,但在丈夫心中,她就是他永远的公主。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般纯粹的爱情啊,原来那些你不美就活该失去爱情的言论都是鬼话啊。当美丽遇见真正的爱情时,真的不算什么了。丈夫很可爱,尽管头发白了一大半。妻子也很可爱,打趣的时候都带着爱意和俏皮。

第一次让我对热爱一次有了深刻的理解是来自许渊冲老人。

当老人家说着自己的翻译工作时,眉飞色舞,激情澎湃啊,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说这是他自己的乐趣,这种乐趣谁都偷不走。说到静夜思怎么翻译,老人家是多么可爱多么迫不及待的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翻译心得啊。九十多岁的人还在每天和晚上抢时间的工作,不,这不是工作,这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创造人生的乐趣呢。

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

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要让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从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口中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被撞击了。我的每一天都值得被记忆吗,我在做着每一天都被记住的事情吗?我生活如许老那般满怀热情吗?好像不是,怎样才是,能让我满怀热情的事情又是什么,我陷入到了深深的沉思。

看完《朗读者》第一期,停留在我心中的一个感受是,做着自己爱的事情,充满热情的生活是多么棒的体验啊。不论是无国界医生、鲜花夫妇还是许渊冲老人,他们都在热爱中生活着,还有濮存昕、柳传志,功成名就之后的感恩之心、正直之心都值得被学习。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也许现在的你还没有遇见你满怀热爱的事情和充满乐趣的生活状态,但一定不要甘于如此过一生,一定不要放弃去找寻许渊冲老人口中所说的那种“别人夺不走的乐趣”,一定要成为一个正直的,懂得感恩的人。

篇4:观朗读者有感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还邀请了著名作家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担任文学顾问。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我参加《朗读者》,是因为看了第一期以后,闻到了它的气息,这是一个在泛娱乐时代下的反时尚节目。如今我们正缺少这样的节目。节目嘉宾麦家说,《朗读者》让你可以感觉到它在向经典致敬,那种庄重性正是时下所需要的东西。

目前,每个省会城市的电视台都有一两档自称为金牌节目的综艺节目,各地方台也或多或少跟风入市,砸钱做综艺、搞真人秀,但真正值得一看的节目却寥寥无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发文点评:如今越来越多没营养的综艺节目占据了市场的主体,而《朗读者》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这才是真正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朗读者》证明文化类节目未必冷。

其实文化类节目该怎么突围,我觉得首先还是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所改善。董卿说。《朗读者》节目组除了把这份对精神文化的尊重移植到节目中来,还在节目之外扛起了更多责任。节目组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设置的流动朗读亭引起很大反响。

篇5:观朗读者有感

昨天,晓燕推荐我看《朗读者》节目(第一期,2月18日播出),看后收获不少。

在我看过的电视节目中,很少有节目多次感动我,多次叫好,《朗读者》除外。下面我不想分析每篇朗读的文章内容,建议大家看节目,只想对这个节目综合分析。

以前也看过散文、诗歌朗诵,那仅仅是朗诵,虽然朗读者也带着感情去读,但那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而很少是朗读者的感情。观看《朗读者》,每一位朗读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渗透到文章中去了,既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也表达了朗读者的感情,作者、朗读者、观众、主持人产生了共鸣,这一点很可贵,以前没有过的。

这一下子把朗读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其实,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的结合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文章,所以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一篇文章大家的理解都是一样的,反而不好,我反对老师对一篇文章作刻板地分析,固定模式地分析,甚至让学生记中心思想,这样很不好,把文章读死了,让学生没有发挥的余地了。

好的文章都是因感而写,都是感动了作家的故事,我们觉得好的文章也是因为产生了共鸣,我们有过与作家相似的经历,所以更感动你,濮存昕童年的不幸,让他对老舍的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鲜花山谷夫妇对朱生豪的情诗有更精准地理解,柳传志写给儿子新婚祝福真切感人,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讲述他为了追求女同学而翻译林徽因《别丢掉》的经历,动情之处一度热泪盈眶,老人家现在还努力工作,让我记得特别深的一句话:一个人不在乎你过多少个日子,而你值得记忆的日子有多少。也就是你的生活质量有多高,你每天是否做过有价值的事。

朗读真的很美妙,阅读也很精彩,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让你其乐无穷,让你收获多多。

篇6:观朗读者有感

随着《朗读者》第十二期落幕,这个被无数人所喜爱的综艺节目暂时告一段落了。从2月份首播至今,亿万观众拿出了比追韩剧、追美剧更高的热情追看这档节目。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我们在周末里没有《朗读者》可看了,但读书这个事可千万别跟着“暂停”。

为什么这么说呢?《朗读者》的铁杆粉丝们,请不要忘了董卿制作这档节目的“初心”。正如节目组所说,《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想想此前的一些热播综艺节目吧!各路明星在里面或是卖萌耍宝,或是游戏竞技,除了能引人一笑之外,有什么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而《朗读者》不同,每一期的主题都是积极阳光向上的,每一个人都会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喜爱的经典佳作,甚至于很多被大家忽略的好作品因为这个节目而重新登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这就是这档节目的'价值所在和成功之处。

我们都注意到,近些年来,有关“中国人不爱读书”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虽然不爱听,但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在读书方面我们确实已然落后于许多国家。不论是看人均阅读量,还是看个人的读书习惯,抑或“读书无用论”的屡次出现,说一句中国人陷于“读书危机”并不为过。也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朗读者》的横空出世才让我们眼前一亮,也让我们对于国人能否尽快甩掉“不爱读书”的标签充满了期待。

所以,作为《朗读者》的铁杆粉丝,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看了这么多期节目,嘉宾们推荐的经典佳作你读了几本?如果你只是满足于看个热闹,听听嘉宾们披露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却完全忽略了这个节目的最大宗旨和终极目的,想必董卿和诸位嘉宾也只能摇头苦笑吧?反之,若因为这个节目爱上了阅读,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才是对这个节目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总而言之,不管有没有《朗读者》,我们都应该一直做生活中的“朗读者”,从书籍中去汲取营养,从读书中寻找快乐,在阅读中谋求进步。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篇7:观朗读者有感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策划,《朗读者》终于与观众见面,身为制作人的董卿显得很兴奋,前晚接受记者的微信采访时,一上来就带着制作团队高声欢呼,表达喜悦之情。

董卿称自己从事传媒行业已经有22年,“是时候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做《朗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对人也很感兴趣”。时代背景和个人兴趣同步共鸣,《朗读者》由此诞生,“像是寻找吻合度的产物,因为《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节目中,嘉宾在朗读篇章之前,还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先讲故事,后朗读,是希望大家在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朗读能够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董卿如是说。

对于朗读嘉宾的选择,董卿表示标准就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也希望对方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扬的特别品质。董卿坦言,最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意想不到的经历和感悟,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星素结合”呈现的效果令制作团队非常满意,“像第一期里的鲜花山谷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生活,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朗读者》目前已经完成前几期的录制,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都震撼了全场。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节目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篇8:观朗读者有感

观朗读者有感1000字

这次的《朗读者》邀请的是曾孝濂爷爷。他参与了《中国植物志》编纂,多次进入原生态森林采集标本。长时间在原生态森林里绘画的他,经常被“马家四兄弟拜访”。有一次他被蚂蝗咬到,直到第2天才发现自己被咬了四十二口。他说,那是他被咬到最多的一次。可见他并不只一次被咬到。面对这些动物的袭击,他没有放弃,一干就是30多年。

他的这种毅力,这种从一而终的精神,是我无法企及的。因为我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每到周五,我总想着:“今天我一定要写完一部分作业,这样周六周天就可以减轻负担,多做点题了”。但是,每到放学后,手怎么也提不起来,思绪怎么也回不到作业上去,别说写完部分作业了,能写几个字的时候都是少的。没办法,只好作罢。我开始放弃了,心想:“算了,不写了吧。周六早点起,早点写作业,把这段时间补回来就好了。”嗯,周六确实是早起了,但并没有写作业,而是在玩,在看电视,在刷视频……就这样,一个早上都浪费了,什么也没得到。然后再懒洋洋的开始写作业,写不了几个字,思绪又飘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玩起了手机。到了中午吃完午饭,就困的不行(早上起的太早了),想着:“睡会再写吧,就睡半个小时”。闹钟响了,我又想继续睡,就关了闹钟,又睡了。一个中午和半个下午也浪费了,直到傍晚才写作业。

周天上午我也是这么浑浑噩噩的过的,到了下午,作业没还写完,我终于开始着急了,然后就开始了熬夜写作业的旅程。

曾孝濂爷爷能三十年专注于一件事,但我做事情经常会半途而废。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他能如此专注的原因有三点:

1、他有不服输的精神。在节目中,他讲到:“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除非是很贫弱的,都有植志。”我想,他当时参与编纂植物志,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想证明,中国不是一个贫弱的国家,它也可以拥有植物志。

2、他喜欢绘画。他能够从绘画这件单调的事情里面,找到它蕴含的丰富。他在用心绘画,用心灵感受自然的美,然后用绘画的方式,把这些美记录下来。

3、他做事情很投入,很专注。他采集标本时,把身心都投入进去了,以至于被蚂蝗咬了四十二口也没发现。

相比他来说,我不能专注的原因有:

1、没有他那种不服输的精神。我在自己不想写作业时,不是在劝自己再坚持一会,而是想放弃,给自己找退路。

下一篇:《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许江宁(精选10篇)(生死攸关的烛火全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