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伟大成就(下)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季巍巍
一、六经的传变 (一)传变的含义
传:循一定秩序传逆。如由表入里、有实转虚等。
变:在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起着性质的转变。如寒证因误治变成热证。往往有传就有变,一发生传逆,性质就发生改变,故传变二字往往并提,如太阳传阳明,性质同时发生了改变,由表寒变成了里热。
(二)影响六经传变的原因 1 、邪正力量的消长对比; 2 、治疗是否及时、恰当; 3 、疾病自身发展的规律; 4 、取决于体质因素。 (三)传变的形式(包含发病) 1 、传经
( 1 )循经传:外邪循六经的秩序进行传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 2 )越经传:病在太阳后,跳跃一经或两经向内传逆。 ( 3 )表里传:相表里的两经传逆,越经传的特殊形式。 ( 4 )首尾传:指太阳传入厥阴,一头一尾传逆。 ( 5 )后三种都属于越经传。
2 、本经自病: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
3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同时发病),称合病。
4 、并病:先有一经病证,然后逐步出现另一经病证,从而两经病证同时存在,即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5 、两感:初起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称两感。
6 、直中:病情严重,外邪不经三阳,初起即为三阴病的称为直中。 7 、阳病入阴:自阳病传入阴病,表示病情加重。 8 、阴病出阳:由阴病好转,转为阳病。 二、六经病证
(一)治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二)六经治则概要
1 、总则: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保胃气,存津液。
2 、治法:三阳病多为表、热、实,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为里、虚、寒,以扶正为主。
( 1 )太阳病:汗之(大、中、小、微四方)。
( 2 )阳明病:热证清之(三虎汤);实证下之(三承气汤:大 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 )。
( 3 )少阳病:和之(小柴胡汤)。 ( 4 )太阴病:温之(理中丸)。
( 5 )少阴病:虚寒(真武汤、四逆汤);虚热(黄连阿胶汤)。 ( 6 )厥阴病:杂,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乌梅丸)。 三、伟大成就之二: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1 、确立理法方药基础理论与运用规律。
《伤寒论》以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著称,而“辨证论治”必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掌握理法方药运用规律。论其辨证,是以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营卫气血、真假证候、主证兼证,从而判明脏腑经络病变所在及其相互转化,这充分体现了辨证的对立统一法则与整体观、恒动观的特长。论其施治,必在辨证前提下,因证立法,因法定方,因方选药,严守法度,选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则与治法,为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确立了科学实用的论治措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了理法方药一贯性的学术体系。
2 、承创研制效验名方。
《伤寒论》创载了诸多经典方剂,《伤寒论》之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应用得当,疗效甚佳,故称为“经方”。经方概括为三大特长:( 1 )经方为母,化裁多端;( 2 )经方之长,效价佳良;( 3 )首立合方,创新法则。
3 、研发药物多种剂型。
仲景对药物的应用,采取依病证所需,注重炮制并选择相应的剂型,以取得最佳疗效。如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含咽剂、煎膏剂、醋剂、洗剂、浴剂、熏洗剂、外用散剂、肛门栓剂、灌肠剂等。上述仲景用药剂型的丰富经验,经实验证明,皆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为医药界所采纳,并取得优良效果,为药物制剂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四、《伤寒论》的性质、作用和特点 (一)性质
1 、以伤寒发生发展为例,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和掌握规律的方法。
2 、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紧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理用一致的辨证论治的专书。 (二)作用:“见病知源,思过半矣”。 (三)特点:变、辨、严、活、简。
1 、“变”:《伤寒论》中言变多而言常少,对于常规的如六经病的主证主方论述不多,绝大部分探讨非典型的、证情疑似的、病势不定的复杂证候。如太阳病篇论述的并非都是太阳病,太阳病本身的论述只是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太阳病兼证,大部分是误治变证,还有一部分是类似证,如瓜蒂散证、十枣汤证,风湿证等。
2 、“辨”:《伤寒论》每个病篇均以“辨”字冠首,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全书贯穿一个“辨”字,突出了“辨”的精神,不但要辨病在何经,而且要辨病性的阴阳,辨病位的表里,辨病情的寒热,辨邪正的虚实(八纲辨证)。不仅要能辨简单的证候,而且要能辨复杂的疑似证候。
3 、“严”:方药配伍极其严谨,其中一二味药的变动,或仅是一二味药量的增减,作用就显著不同,而且皆有一定的规律,药味少而功效高,而且对药物的炮制、剂型、煎服法均非常讲究,充分体现了经方的优越和特点。
4 、“活”:辨证上极少固定证型,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疗上不刻板呆顿,主张“随证治之”;方药上反对执方治病,重视加减变化。方药:创立 113 方,配合严谨、化裁灵活。
5 、“简”:《伤寒论》六经病篇连同霍乱、劳复等篇在内 398 条条文,只有 13404 个字(赵开美的复刻本),的确十分简要,有些条文只提出一个症状或一种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或举主略次,或举变略常,或举脉略证,或举证略脉。
《伤寒论》学习重要性及学习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季巍巍
一、《伤寒论》的实用性
《伤寒论》被奉为“医门之圭臬”;仲景被称为医圣,仲景方被称为经方,后世的许多方剂都是在经方基础上演变过来的。 如在临床上治疗郁病,经常会用到《景岳全书》里的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就是《伤寒论》里四逆散,加上陈皮,川芎,香附,如果懂得四逆散,自然就会使用疏肝散。这就是经方对后世的影响。在《丹溪心法》里有胃苓汤,胃苓汤是五苓散和平胃散的一个合方。再如《伤寒论》里的理中汤,它通过加减,就可以溶为附子理中汤,连理汤等一系列的方剂。
日本汉方界对《伤寒论》十分推崇,有康平本《伤寒论》与康治本《伤寒论》。 康平本的《伤寒论》是 日本康平三年( 1060 年)国医丹波雅忠藏本。 康平本它的编次是宋的,全书一共是 13 篇。康治本《伤寒论》是唐朝贞元。康治本《伤寒论》是 日本康治二年( 1143 年)沙门了纯抄本。
二、《伤寒论》知识有迁延性,技能有嫁接性 (一)知识有迁延性
1 、学好《伤寒论》对下一步学习《金匮要略》极有帮助;
2 、《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后世发展形成了温病学派,弥补了《伤寒论》之不足,使二者形成互补;
3 、《伤寒论》中有杂病。 (二)技能嫁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