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与他们交谈,建立对于沟通的自信
针对无法说话也无法手写的,可以考虑以电脑作为沟通的桥梁
伴有癫痫,上课须留意其发病的可能,并随时给予适当的协助或送医
课堂使用投影片、Power Point、或相关的辅助教材,建议依学生学习情况于课前或当场提供,以补因抄写不及、或因视、听觉障碍所造成的学习上的困难 作业考试方面
应提前宣布作业题目与要求,并且给予宽裕的时间 斟酌情况在测验时延长作答时间,或是改以电脑施测
针对口语不佳,斟酌情况以书面代替口头报告,或是使用电脑辅助语音设备
多重障碍,在各方面可能更为需要协助,要多加留意其需求,并且能够主动开怀、耐心等待 学业方面
进行分组活动时,同学应主动邀请加入讨论,并且依照其能力分派合适的工作由他们来完成,给予他们学习与表现的机会
可能无法跟上课程进度,请同学协助完成笔记,并且关心他们学习情形,提醒他们交作业和准备考试;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并有耐心的等待其完成 生活方面
有些口齿不清,尽量耐心地倾听,如果无法理解他们的意思,可以善意地要求重述或是改以笔谈,并且避免在交谈时因为不耐烦而断章取义甚至放弃沟通;在对待他们时将心比心,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以关怀与肯定取代冷漠与指责 运动治疗------基础理论:人体发育学
0~1岁粗大运动 粗大运动发育过程-0~1岁 粗大运动发育-特点 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
①屈曲(受TLR影响)向伸展发育 ②抗重力伸展发育(头部贴床→ 爬)
③低爬向高爬的发育(肘爬→ 高爬) 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
①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 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坐位姿势运动发育:
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 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拱-前,直腰-侧,扭身-后) ③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 立位姿势运动发育:
①反射到随意运动 ②连续不断发育 总结: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与特点
①动作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发育;(头尾规律) ②离躯干近的姿势运动先发育,然后是离躯干远的姿势运动的发育;(近远规律) ③全身性整体运动向分离的发育 ④不协调到协调发育;
⑤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的发育;
⑥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然后才会从立位时坐下;先学会向前走,然后才会向后倒退着走
运动治疗——评估 1.运动发育评定
□头直立 □双手支撑 □双侧翻身 □手支撑坐□坐 □坐立起 □四点爬姿 □爬行
41
□高跪 □跪走 □半跪 □交替半跪 □半跪站立起 □行走 □双脚跳 □蹲走 □蹲跳 □单脚跳 2.动作发展训练阶段
□头颈控制 □躯干控制 □上肢控制 □骨盆控制 □下肢控制 动作发展阶段 运动发育评定 头颈控制阶段 头无法稳定直立控制者 上肢控制阶段 双上肢无法稳定支撑者
躯干控制阶段 头颈能直立控制,但不会以下任何一项动作能力者:翻身、手支撑坐、坐、坐立起
骨盆控制阶段 躯干能维持稳定坐姿,但不会以下任何一项动作能力者:四点支撑、爬行、高跪、跪走、半
跪、交替半跪(指令听从型)、半跪站立起(非指令听从型)
下肢控制阶段 骨盆能维持稳定动作控制,但不会以下任何一项动作能力者:蹲走、蹲跳、双脚跳、单脚跳3.动作基本元素评定-------肌张力 肌力 ……训练部位的确定 运动发展训练阶段 头颈控制阶段 上肢控制阶段 躯干控制阶段 骨盆控制阶段 下肢控制阶段 运动治疗——顺序与方法
1.头尾规律
2.方法: 手法治疗、功能训练、其他
运动治疗——常用方法: Bobath vojta 上田法 其他 运动治疗——训练项目---------常见功能训练项目
肌力增强训练 、ROM训练、肢体控制与协调训练、姿势运动训练(头部控制训练、翻身训练 、坐姿训练、站立姿势训练、转移能力训练(爬行训练、步行训练、踏车训练)、ADL训练
主要训练部位 头颈、肩部、躯干 上肢、头颈、躯干 躯干、头颈、上肢、骨盆 骨盆、膝关节、躯干、上肢 足踝、膝关节、骨盆 多重障碍学生的融合教育
陈琳 副教授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
第一节 多重障碍概述
一.定义
多重障碍( multiple handicaps ),亦称多重残疾或综合残疾。 多重障碍,指生理、心理或感官上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合并出现的状况(如盲聋、智力落后兼肢体障碍等)。 ——中国《特殊教育词典》
多重障碍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或感官上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合并出现的状况,并且障碍间不具连带关系且非源于同一原因造成。多重障碍状况的合并会造成重度的教育需求,并非某单一障碍所设的特殊教育方案所能解决。 二、多重障碍的原因
42
1、成因多种且复杂。无法找出所有成因。 2、两个主要系统:
– 病源分类系统;
– 生产过程的时序,就产前、产中、产后这三个阶段加以探讨。
三、出现率
根据2006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推算,多重残疾人数1352万,占16.30%。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14岁学龄残疾儿童有246万人,其中多重残疾儿童75万人,占总数的40.99%。
四、多重障碍的分类
1. 以儿童身上所具有的主要障碍进行分类; 2. 以儿童身上所具有的障碍数量来分类。
第二节 多重障碍学生特征
障碍的程度与障碍发生部位的不同形成极大的差异;并非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的联合存在,而是构成另一种独特的障碍。
一.智力功能:多数存在智力障碍;少部分智力水平正常;在学习和适应环境方面受到极大限制
二.学习效率:速度缓慢;保持和迁移能力差;需要更多指导;不断尝试
三.思维概括:抽象思维能力差;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困
难;抽象材料学习效果更差
四.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能力有限;语言或非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困难;可能没有口语;用不适当行为表达自己需求
五.身体运动:身体运动能力有限;需要他人帮助和辅具支持;可能是与身体疾病状况联系
六.生活自理:多数无法生活自理,需要他人帮助;需对自理能力进行特殊训练;练习系裤钩
七.问题行为:常伴有刻板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自我刺激行为等。
八.天赋与潜能:视障兼智障的吕文贵对音乐过耳不忘;视障、全身瘫痪、无法言语的庄馥华用点头的方式写出两百多首诗;啄木鸟画家——黃羿蓓
第三节 多重障碍学生融合教育
一.教育内容
(一)学科学习:
– 无法掌握同龄儿童能够掌握的学科知识 – 甚至无法参与学校的学习
– 仍然需要接受基本的学科知识的教育
(二)适应性技能
– 沟通和社交技能、自我照顾技能、休闲技能
选择学习内容注意点
1. 功能性:满足适应环境的需求、实用、从生活出发。 2. 适龄性:考虑他们的实足年龄,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智龄。 3. 选择性: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一些日常的选择 二.教育原则
部分参与原则(促进融合)、积极行为支持原则(改善行为)、小组教学原则(提高效果)
43
三.教育方法和过程
1. 精确评估儿童现有的水平 2. 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 3. 任务分解小步教学 4. 提供明确的指示或提示 5. 给予适当的反馈与强化 6. 善用保持和迁移的促进策略 7. 直接而及时地学习评测
案例1 小亚的故事
出生时就患有脑膨出,这使得他发育迟缓,智力落后,时有癫痫发作,存在明显的视力障碍。
小时候,他的疾病经常发作,经常住院。4岁时,他母亲病重期间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养中心,此后一直生活在那里,家里人会经常去看他。在那里有专门人员的服务。
在学校里他的同学轮流帮助他读书、画画、记笔记,他在普通班学习半天,其余时间接受相关的治疗。学校里有他自己的专用教室。老师努力使他在学习和发展中更为积极。他从专门的治疗师那里接受全面的、系统的、一对一的治疗:每周一小时的全面身体治疗、两小时的身体适应教育、一小时的作业治疗、半小时的视觉刺激。他的老师也对他进行干预和沟通训练。这样的努力使约书亚可以和其他无障碍的同学一起上日常生活技能课,他们还能一起吃午餐。
案例2 妮妮的故事
她出生过程中缺氧导致了障碍——严重的听觉、视觉障碍、言语语言能力损伤。 妮妮在幼儿园的课程包括:
? 自我照顾:到达学校后脱鞋并穿上拖鞋(需要他人帮助完成) ? 营养:选择零食(涂花生奶油,同时练习了精细动作) ? 社区责任:互相认识(同伴帮助下完成) ? 学科教学:计数1-9
妮妮使用非符号语言(身体语言)和同伴沟通,用迅速眨眼表述“我害怕”、用打呵欠表示“讨厌某人或事” 参考文献
? 林宏炽编著.多障学生辅导手册[M].台湾:国立台南师范学院 印制,2000.
? William L.Heward. 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M].肖非等,译.北京: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2007.
? 路得.特恩布尔等.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