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动课程的几点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生活知识与学科知识应相互联系。知识统整是时代发展对综合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课改中提出将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体系,若能有效设计和实施则能很大程度地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增强教学整体功能。现以无锡市蠡园中学为例,就如何开发活动课程提供几点思考。
关键词: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知识统整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10-0062-03
一、概念的界定
我国学者对活动课程的定义,大致存在两种取向:一是取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活动课程思想,即活动中心课程或活动―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二是取向于我国《课程计划》中有关活动课程的基本精神。郭元祥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这种观点笔者比较赞同。国家教委基教司《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
区试行)》指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虽然此定义提高了活动课程的地位,但却把它与学科课程完全对立起来,例如,把活动课程分为五大板块:体育活动、班团队活动、兴趣活动、阅览与自习、班团队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这并不利于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反倒易流于形式,使人难以把握活动课程的内涵。 实际上,活动课程也可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在现今的教学中也不乏学科的活动课。我们的态度应当是,既可以组织同“分科学习”完全无关的主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同“分科学习”交叉重叠的主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只要是师生想探究的主题,即便同学科内容交叉重叠,同样具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活动课程是多样的,且正在不断发展和成熟,对活动课程的定义也呈现出一些共性,即都认为它具有活动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四个基本特点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体现了活动课程的本质,是活动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的主要标志,发挥着活动课程特有的教育功能。在本文中,笔者把活动课程看作是一种围绕一定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在于培养其素质和能力的,可在课堂、学校、社区等场所进行的开放的综合实践性课程。
二、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长期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中小学缺乏丰厚的土壤,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单一,加之受应试教育影响,全是学科课程的天地,活动课程有名无分,多流于形式,甚至简单地被理解成自由活动、体育运动等。笔者在某中学实习时发现,学校的活动课只不过是学生的自由活动,信息技术课被学生当作放松的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远不如想象的顺利,《纲要》试行至今时日亦不短,但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是很不正常的。此现象根因在于“学科中心主义”的劣根性,再加之应试教育体系没有发生本质改变,导致活动课程真正的价值难以实现。
蠡园中学是一所普通初中,办学规模小,且无生源优势,却在校领导带领下大刀阔斧地进行教改。目前,蠡中的“六助”课堂教学改革、“五动”情态教育、家校合作教育、校园现代信息化建设、个性化班集体建设、学校品牌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经验与成果为市内外不少兄弟学校所借鉴。蠡中给学生“可以选择的教育”,在选班机制下,课堂教学推进以“助生自助”为核心的“六助”课改,志在打造“建设积极情态,追求高效学习”的蠡中教育品牌。由此
可以看出,蠡园中学是一块很好的课改实验土壤,这也是笔者以该校为例的缘由所在。 三、几点思考
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倘若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来安排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难度较大,这正是固定安排课时的活动课成了“运动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第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配备与安排不合理,缺乏专业师资。鉴于此,笔者认为活动课程要开展起来,必须以教师为本,与所教学科、所在区域和社区的特点、学校文化等相结合。
1.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主题,开发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往往把两种课程对立起来认识,把学科课程归结为“系统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归结为“生活体验”。然而,无论学科课程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自都是在学习中组织“知识”和“经验”的课程。由此可见,二者本质是一样的,“知识”与“经验”不可分割。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以传授为主,倘若能改变这种方式,对于学科课程中难以理解的核心概念,可设计组织一系列主题开发活动课程,学生通过理解核心概念来理
解相关知识点,如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巧妙地把学科内容镶嵌在活动课程中,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教出了特色。
笔者在蠡中听课时发现蠡中的六助教学的优点在于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观,并形成了可操作的模式。“六助教学”分为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和续助六个环节,蠡中课堂由学生自助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两部分组成,前者占用课堂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自助环节,学科教师可以结合学科性质开展小活动,比如,要学习物理课中“反射”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课前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小型研究性学习,在自助时间里,让学生自由上台发言,把自身观察到的生活中反射的现象与大家分享等。又如,英语课、语文课甚至思想品德课中,即偏文科性质的课中,开展表演、对话、辩论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小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根据不同的情态班,开发活动课程。蠡中给学生“可以选择的教育”,初一新生不再进行分班,而是学校开出菜单,让学生自由选班,各年级设置了非常自主班、非常高效班和情态提升班。教师根据不同情态的班级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课程的进度。
走进蠡中的教室会发现,每个班教室布置也有差异,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