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特殊要求。其次,确定了秘书办文、办会、办事、信息处理、沟通协调等特定秘书工作内容,确定了秘书职业技能培养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考核体系,建立了对秘书从业进行指导和服务的秘书行业协会。第三,秘书工作是非权力性服务。现代秘书工作内容既有别于我国古代有一定职权的官吏型秘书,又区别于副职领导者、职能部门管理者和专职的咨询智囊人员。秘书岗位一方面解决了领导“独木难支”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过多的副职和职能部门造成的权力分散,决策迟缓的弊端。第四,明确了秘书工作的目的是辅助服务于领导,在辅助服务的有效过程中体现自身的劳动价值。秘书的职业道德要求与职业价值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我国秘书所体现出的职业化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秘书职业化具有同质性和趋同性。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决定事务发展的要素越来越多元化,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整体筹谋、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对于事业的成败越来越重要,而秘书的辅助、沟通协调对于企业管理和项目决策均能起到优化的作用。
二、中外秘书职业教育比较
由于秘书在管理系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我国和西方各国都比较重视秘书的职业教育,不仅开展了广泛的多层次的秘书职前教育,而且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在职教
育,但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一)中外秘书教育理念的差异
在培养目标上,西方国家突出秘书教育“职业性”:西方发达国家培养的是受过专门训练和严格技能考核的人员,是经过规范化培训和专门考试的具有职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秘书职业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职业自信心,作为一项专业化工作具有较强的职业荣誉感。如在欧洲各国普遍设立的欧洲女秘书培训班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而法国将秘书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全力培养从秘书做起的管理国家的人”,由政府筹办法国国立行政学院以为政府培养高级秘书而著称,高级秘书为优秀人才所热力追捧。在我国,由于秘书职业的形态还不够完善,社会对秘书职业认知的误区、职业教育并未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秘书职业化程度不够高,导致职业认可度较低。更多的人不是把秘书作为一种职业方向,是把秘书职业作为一种跳板和过渡,秘书岗位“留不住人”,这种社会现状的存在致使秘书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错位或缺位。
西方发达国家秘书职业教育紧贴市场经济的需要,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他们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标准都是根据公司、企业的现实需要来确定的,课程内容就是秘书工作内容,课程考核针对秘书职业能力。经过职业教育,
秘书上岗即能独当一面,秘书职业教育极大增加了就业竞争力。我国的秘书职业教育虽也强调联系实际,但由于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导致职业教育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取得与学术教育平等的社会地位,我国秘书教育还未摆脱以“课堂为中心”、“讲授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学院式教学的局面,比较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技能培训流于形式,学生目标定位不准确,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学生不了解社会不了解市场,毕业后还需要很长的适应期,用人单位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秘书专业的专业技能在就业竞争中体现不出优势。
(二)秘书教育体制上的差异
我国秘书培养偏重于学历教育,拥有一套相当庞大的秘书正规学历教育系统,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强调非学历教育的秘书职业资格培训,更重视秘书职业技术教育。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秘书在取得学历文凭后,并不能直接获得秘书职业的从业资格,要获得相应的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工作岗位,成为一名职业秘书。由秘书协会主持统一的职业培训和专业考试,已经形成用人要求、考核标准、使用和工资收入相关联的体系。我国的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主办“秘书资格证书”考试还刚刚起步,考核内容、标准和方式都有待进一步改进,针对职业鉴定的专门性培训缺乏规范管理,在社会上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秘书教育及培训,特别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德国为例,秘书教育虽然由职业专科学校、高级职业学校、职业学院承担,但教学方式一般是每周上1~2天课,其他时间却在公司企业中实习,边学边干,在实践中获得秘书职业能力。法国以培养高级秘书人才为己任的国立行政学院,第一年不在课堂上课,而是把学生分派到各级行政机构去担任见习行政人员。下去实习的学生,由当地官员充当指导教师,“真刀真枪”地进行实习。实习完毕,要求每人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写成论文做出分析和提出对策,然后上升到理论。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符合应用学科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学的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无论是实践能力或理论水平都能够得到较快的提高,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培养出高级秘书人才。反观我国秘书职业教育,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课堂和校内有效的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和专业训练模式还在摸索当中,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的盲目扩招导致秘书专业人满为患,难以有实习单位能够提供所需的工作岗位。 (三)秘书师资队伍的差异
西方先进国家在秘书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表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秘书教育体制上.而且也表现在拥有一支经过严格职业培训的、高水准的师资队伍上。西方发达
国家秘书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深厚的秘书操作实践能力。美国国家教师经验鉴定委员会提出,“你没有给病人做过成功的手术,你就不要教学生怎样动手术”,“你不是出色的律师,你就别教学生怎样当律师”。秘书教师也一样,若没有秘书工作的实践,就不能教学生做秘书。英国从事秘书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国家培训署的认可.才有资格从事秘书教学,很多秘书教师都是有过工作实践的顶尖秘书。英国对秘书教师的实践性、技能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秘书教师虽然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相当一部分却未经过秘书专业的系统的严格的训练,秘书职业的职业能力较低,而成功的职业秘书则很难在秘书职业培训中担纲。造成了教秘书的不是秘书,是秘书的不教秘书的现状。 (四)秘书分层教育的差异 我国秘书教育采取一般学历教育模式,成批招收,成批毕业,目标定位不准确,教育层次混杂,学生职业方向和层次定位缺位。秘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优势不明显,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荣誉感。而德国在秘书职业的分层教学上做出的有益探索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迫使德国在外事秘书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出现了“培养欧洲秘书”的计划及其教育实践活动,为德国外事秘书教育提高了档次,使“欧洲秘书”跻身于“白领阶层”。德国的“欧洲秘书培训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