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低碳经济下的饭店绿色营销定价策略
价格是市场营销策略中最具艺术性的因素,定价过高会没有市场,定价过低又会使企业无法持续运转。普通消费者会认为低碳产品较之同类传统产品,在产品开发期增加了开发此类环保产品的知识、劳动和物质投入,成本上升,市场定价必会高于同类传统产品价格,但是低碳绿色产品市场价格的定价高于同类传统产品是暂时的,随着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初始低碳产品带来的能源节约,低碳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逐步下降,趋向稳定。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的饭店绿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体现了能源创新和能源效率,高出的成本得到了回收,而且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熟,饭店低碳绿色产品的制造成本必然逐步下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经济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可接受的价格观念会逐步与消费观念相协调。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大多数认为自己是关爱环境的消费者,对饭店所采取的环境友好战略持积极态度,他们也愿意为此类产品额外。因此低碳绿色产品的定价策略可以考虑在产品投入市场的初期以比同类产品稍高的合理价格锁定关爱环境且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顾客,在此基础上随着成本的回收,能源创新和能源效率的收益,降低产品价格,从而达到产品的推广与普及。
(三)低碳经济下饭店绿色营销的渠道策略
低碳绿色渠道是成功实施低碳绿色营销的稳定保证。从传统的营销渠道来看,饭店营销渠道选择供应商或中间商时,尽量考虑零距离采购,选用当地的供应商或中间商,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碳排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环保目的;考虑供应商或中间商的低碳绿色信誉,尽量采购有环保标志或可再生产品;酒店要有意识地向所有酒店物品供应商宣传环保理念,强调酒店方低碳绿色的形象,表明基于低碳绿色环保理念的长期合作意向,从而对供应商也提出明确的低碳绿色产品和低碳绿色服务要求。从新型的营销渠道来看,酒店应积极打造自己的预订网络,并借力第三方分销渠道商,才能平衡渠道议价能力,做到减少成本和浪费的低碳绿色渠道。酒店自建预定网站的好处在于酒店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形象宣传,让顾客以更清晰、全面、快捷的方式了解所需要的信息(设施设备、内部环境、特色服务和价格等),同时酒店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客户需求和意见,形成互动,进而达到新、老客户直接在线预订的销售目标。随着网络全球化的普及,在线中间商作为新的分销渠道在低碳经济下给消费者带来更大价值。在线中间商依靠其一站式的便捷服务,面向网络用户的免费服务和精确的定位获得了庞大的消费群体,这是酒店自身直销系统不可能捕捉到的,同时渠道商为了完善服务,提升品牌形象,对酒店服务有较为合理的评价反馈体系,这也有助于酒店服务的改善。酒店不能依赖渠道商,否则会削弱自身的议价能力,也就无法制定绿色价格让利于顾客。酒店在自身直销体系方面要做得非常成熟,只有在边际效益无法继续提升的前提下,才会使渠道商成为酒店销售的一种有益补充,从而平衡渠道议价能力。酒店通过自身网络销售渠道的建设以及在线中间商的补充销售作用,尽可能地减少渠道环节和组织,降低营销成本,减少能源消耗,让利于顾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绿色营销。
(四)低碳经济下的饭店绿色营销之促销策略
促销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促销组合包括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和人员推销。低碳经济下适合饭店绿色促销的方式是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公共关系是指通过第三方的支持而树立企业自身的正面形象并培育顾客偏好的过程,以有利于产品销售的方式培育公司的形象。营销性的饭店公关活动有助于推出低碳绿色产品,增进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兴趣并影响特定的目标群体。酒店可以在大堂、客房、餐厅、健身房等处粘贴低碳绿色环保标识。酒店可以通过安排一些特别的事件来吸引人们对公司活动的注意,例如低碳绿色美食节。低碳经济是当下热门的话题,也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借助这股潮流,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大打低碳绿色牌,不失为旅游低碳绿色营销中有力的促销策略。酒店还可以借助人气旺的明星微博来树立低碳绿色形象。酒店应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显示自己在低碳绿色领域的努力,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酒店低碳促销的实施效果与广大酒店一线员工密切相关,因此高星级酒店的全体员工要具备更多的低碳知识和较强的环保意识,酒店也要设置相关的奖励措施以提高员工宣传推广酒店低碳产品的积极性。针对普通酒店客人对于低碳绿色概念的缺乏或淡漠,酒店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例如酒店鼓励客人使用饭店的低碳绿色项目,这样顾客可以获得在酒店消费的积分或免费使用饭店的一些收费设施。在移动互联时代,酒店还应通过微博、微信、大众点评LBS等途径推广饭店的绿色产品,做好与客人的互动。无论是企业微博,还是其他社会化媒体形式,要想让大家参与话题讨论,首先内容一定不要只注重宣传产品,而要有话题性,这样话题才有附着性。还有就是积极地和客户回复互动。重要的是用心和顾客沟通,迅速、及时的回复更是诚意的一种体现。利用网络媒体捕捉用户,利用微博、微信做好沟通互动,及时了解客户的反馈,做好客户关怀。饭店构筑起了一个社群,客户通过社交网络寻找到认同感。饭店的品牌和文化驱使着人们的跟随感。
篇7:企业绿色营销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
企业绿色营销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
关键词:绿色营销现代企业国际市场竞争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近些年来,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公害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特别是去年初,由于“非典”在我国一些地区的盛行,更是对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关注人类健康,加强环境保护,倡导“绿色消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其引人关注。面对目前的形势,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这一战略问题在来自国内外的压力下突显在人们面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现代企业必须实施绿色营销的原因分析
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新武器绿色营销,又叫环境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中要重视保护地球资源环境,防治污染以保护生态,充分利用并回收再生资源以造福后代。可见,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它要求企业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从而产生绿色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应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及早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为自己赢得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和生存空间。
1.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全球环境恶化,关注环境、保护地球的环境保护主义运动要求企业实施绿色营销。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成灾、水体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野生动物物种大量灭绝……因而,关注环境、保护地球成了人类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环境保护主义运动成为全世界的巨大力量,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使得消费者重新思考“他们要买什么?从谁那里购买?”消费者态度的变化引发了新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由企业开发、营销适应环境保护主义的产品。
2.绿色消费的兴起促使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绿色营销对于人类生存、国家、企业、个人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代表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思想,照顾生态层面的新的营销思维方式与操作模式。据报道,80%左右的德国人在购物时考虑环保问题;77%的美国人由于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倾向;66%的英国人愿意付高价购买绿色产品;而我们中国消费者尤其在经历“非典”之后,绿色消费观念也大有兴起之势。
3.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要求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主要指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它依据有关的环保标准和规定,要求进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从设计、制造、包装到消费处置都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得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外国,特别是环保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是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和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之一。面对高高筑起的“绿色壁垒”,环境战略已经成为各国贸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国际化营销是企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性能、服务质量、促销手段等方面的竞争,也是环境保护水平的竞争,谁能尽早而又成功地实施绿色营销策略,谁就能在竞争中领先一步。
4.实施绿色营销,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村,资源相当有限。资源再生利用,是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效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营销注重的是合理地利用资源和有效地保护资源。不言而喻,它造福于子孙后代,为社会、为后代留下蓝天碧水和青山。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由小康迈向富裕,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的“绿色”要求变得更加强烈。推进绿色营销,可以说正是顺应了民心民意。实施绿色营销,使人民群众的消费由满足基本需求为主,发展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为主,因此,必将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二、阻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因素分析
1.我国经济总体水平低,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短视行为。目前由于我国仍然面临着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技术改造、国企扭亏和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对发展绿色产业既缺乏思想上的重视更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虽然我国政府颁布了许多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也采用了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来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往往为了本地区的短期利益实施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致使各种环境法规无法真正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