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17篇)(法律类毕业论文)(5)

2025-09-10

第三、四章是本文的关键,运用税法中的实质课税原则对对赌协议中的“补偿”进行定性,确定其在所得税法上的处理规则。实质课税原则是税法的重要原则,对确定交易性质、解决税务处理的分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该原则对“补偿”定性后,运用税收中性、税收公平等税法中的基本原理对结论进行验证,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和全面性。确定了“补偿”的性质后,以此为原则对对赌协议的所得税处理进行具体的分析,解决应纳税所得额、收入实现的时点、支付方成本费用的扣除以及退税问题、计税基础的调整等问题。

第五章对税务机关处理对赌协议所得税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提出改善的建议。

第六章基于第三、四章的分析结果,向对赌协议的签订双方提出税收筹划的建议,以帮助其在合法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税务支出,减少融资成本。

(三)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的方法

本文对对赌协议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成熟做法与对赌协议在我国的运用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对赌协议引进我国后,从名称到内容及运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对这些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2、理论分析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经济学家和法律学者都对对赌协议有研究,本文主要从法学的视角,分析对赌协议的内涵及性质,并从实务角度重点论述对赌协议的运作模式,对赌协议在实务操作中要注意防范的法律风险。本文的写作希望有利于指导对赌协议的实践运用。

3、案例分析法

本文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结合案例展开对对赌协议的分析。本文主要通过蒙牛乳业这个在境内实施对赌协议最早最成功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详尽介绍以离岸公司为平台实施对赌协议的一般模式,归纳总结蒙牛乳业与外资机构对赌博弈的成功做法。为后来企业签订对赌协议提供借鉴。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研究预计完成历时11个月

时间:20XX年6月——20XX年5月

五、论文提纲

1. 对赌协议概述

1.1 对赌协议的概念

1.2 对赌协议的运行机制

1.2*对赌协议与投资协议的关系

1.3 对赌协议的分类

1.3.1 按主体分类

1.3.2 按补偿方式分类

2.对赌协议所得税(处理的框架)or(的基本问题)

2.1 支付能否扣除

2.2收入的所得税性质

2.2.1现金补偿

2.2.2股票补偿

2.3处理的关键:“补偿”的所得税性质

2.4现有做法及主要观点

2.4.1 国外做法

2.4.2 国内做法

2.4.3 国内主要观点

3.“补偿”性质的判定

3.1坚持实质课税原则

3.2实质课税原则在对赌协议中的适用

3.3 定性的合法与合理性分析

3.3.1 税收中性

4.具体税务处理

4.1 所得额的确定

4.2 收入实现的时点

4.3成本费用的扣除

4.3.1 《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税前扣除“合理费用”的解释

4.4退税问题

4.4.1退多少

4.4.2 退给谁

4.5计税基础的调整

投资者转让股权时是否需要降低或提高计税基础?

(关键取决于收到或给予的补偿是资本利得还是投资成本)

5.对税务机关的要求or建议

6.企业对赌协议的税收筹划 (后两部分内容可能较少,合为一章?)

六、参考文献

[1]谢海霞.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探析[J].法学杂志,2011(1):76~73.

[2]孙艳军.对赌协议的价值判断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J].上海金融,2011(9):42~47

[3]陈武清.对赌协议的实践运用与法律风险防范研究[D].武汉:华东政法大学,2008.

[4]傅穹.对赌协议的法律构造与定性观察[J].政法论丛,2011.12(6):66~71.

[5]史海山.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及风险防范[J].中国证券期货,2011(7):27.

[6]李岩.对赌协议法律属性之探讨[J].金融法苑,2009(78):132~145.

[7]夏翊.“对赌协议”的运行机制分析——以蒙牛乳业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7):74~77.

[8]姚泽力.“对赌协议”理论基础探析[J].经济研究,2011(8):29~30.

[9]张波,费一文,黄培清.“对赌协议”的经济学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2):6~10.

[10]罗青军.对赌协议:内涵、风险收益及其决策模式[J],浙江金融,2009(6):37~38.

[11]肖宏伟.定向增发收购股权后发生补偿利润的税务处理[OL],www.ctaxnews.com.cn/www/detail/wkghdetail.jsp?DOCID=15101,2010月1日访问。

[13]王骏.辩税:和肖宏伟一起讨论定向增发对赌协议税务话题[OL],blog.sina.com.cn/s/blog_493cd61c01017mk3.html,2012年10月1日访问。

[14]赵国庆.定向增发资产收购—业绩不达标触发补偿的税务探讨[OL],bbs.esnai.com/thread-4780011-1-1.html,2012年10月1日访问。

[15]肖宏伟.愿赌服输、覆水难收,国美诉陈晓案与以股权定向增发业绩补偿税务管理评析[OL],bbs.esnai.com/thread-4780681-1-1.html,2012年10月1日访问。

[16]李利威.税务律师视角:定向增发业绩补偿款税务处理的实证分析[OL],hi.baidu.com/pengtianyu15/item/b660214b6f5ba61fc1161399,2012年10月1日访问。

[17]张淼、于冰.试议“对赌协议”的财税处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13~14.

篇7:法律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1)研究目的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研究探讨的比较多,不过由于我国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意见,直到今天,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价值以及理论本身,都没有居绝对优势地位的学说。虽然对于期待可能性刑法理论上尚争论不休,但其合理意义早已存在于刑事司法实践中,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着重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研究,先简要介绍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形成发展等基础法律问题,再分析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和适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在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刑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借鉴的一些浅见,希望对立法和理论研究能有所启发。

(2)研究意义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考虑行为人本身的实际情况,不强人所难,能达到事实上的合理性和实质正义,不给被告人附加多余义务。因此,通过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可以给刑事责任的认定提供人性的标尺,使刑事责任认定更加合乎情理、充满人性,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刑事立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并且在刑事司法方面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对现实许多疑难、争议案件可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更容易实现我们司法公正与合理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内容

1、期待可能性的概述

(1)刘昌强、崔志鑫在《穿越的路径》中主张从狭义上理解期待可能性,认为期待可能性是指仅从行为时的外部情况考虑,期待行为人不为犯罪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的可能性。

(2)崔兰、崔志强在《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中主张从广义上理解期待可能性,认为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人行为时的各种因素,能够期待行为人选择合法行为,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其他适法的行为,就不能对行为人的行为要求承担一定的责任。

2、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

(1)龙立豪,马六生在《论期特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中主张故意、过失构成要素说,他们认为应当把期待可能性置于故意、过失中来理解,期待可能性是故意和过失的构成要素,包含在故意与过失之中,有期待可能性,就存在罪过心理,无期待可能性,就无罪过心理。

(2)陈兴良在《刑法学》期待可能性一章中主张与责任能力、故意或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说,他认为期待可能性作为客观的责任要素,与责任能力以及作为主观要素的故意、过失构成责任的三大要素,只有三者同时具备,行为人才具有有责性。

(3)姜晓贞在《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与我国刑法的关系》中

主张阻却责任事由说,认为期待可能性不是与责任能力、故意或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也不是故意、过失构成要素,而应当将不存在期待可能性的情形,理解为一种责任阻却事由。

(4)马克昌在《德日刑法理论中的期待可能性》中主张可罚的阻却、减少责任说,他认为没有期待可能性的场合,如同没有责任能力的场合一样,并不是成为没有责任,只是成为没有可罚的责任。

3、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1)陈兴良在《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中主张行为人标准说,他认为以行为人自身的具体情况为标准,根据此人在此时此景之下是否能够实施适法行为来确定。

(2)舒洪水在《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哲学基础与本土化思考》中主张国家标准说,认为应当以期待行为人实施适法行为一方的国家或国法秩序为标准,考虑其具体要求。

(3)卢蕊在《期待可能性判断浅析》一文中主张平均人标准说,她认为应当把平均人放到行为人的处境看是否能够期待他们实施适法行为,根据平均人是否会实施与行为者同样的行为来确定。

(4)付立庆在《人权标准说—认定期待可能性有无的一种新标准》中主张人权标准说,将期待可能性有无之认定应以被期待者之人权之充分关注为旨趣。

4、我国刑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借鉴

(1)杨兴培在《期待可能性的实践批评》中对于期待可能性的引入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在法治社会里,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评价与认定,应当坚持“规范在前、价值在后”的基本原则,而不是颠倒,期待可能性作为一种人文价值,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应当让位于刑法规范。

(2)高晓飞在《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国化的困境与思路》主张引入期待可能性,他认为引入期待可能性有利于促进我国刑法基本理念变革,有利于合理解释我国刑法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使刑事责任认定更加合乎情理、充满人性。

我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于期待可能性的地位和判断标准两个问题,学者们的争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因此造成了期待可能性理论在适用上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刑事责任的确定缺乏人性的标尺,使得现实许多疑难、争议案件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鉴于期待可能性存在的理论价值,我认为应当对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地位和判断标准作进一步研究,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而提出我国刑法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借鉴的一些浅见,希望对立法和理论研究能有所启发。

法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17篇)(法律类毕业论文)(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早安经典正能量语录(整理15篇)(早安正能量精句)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